第8期序-消逝的年味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1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杨浪涛 

标签: 户外天空   

陕西陇县的社火脸谱,为大花脸系,民间称为“兽面”“兽脸”“代面”。每年的正月初十到十五,各乡村民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走村串户为乡亲们拜年。摄影/马宏杰

关于年的记忆已经久远,对于年的渴望并未消散。

我的童年主要在东北度过。在我的印象中,每逢春节,天寒地冻,但人们户外活动的热情却分外高涨。大年初一,来自四面八方的百姓聚集在场镇上,姑娘小伙浓妆艳抹,大嫂老妈盛装出行,踩高跷,跑旱船,狂欢的人流在大街小巷流淌,劳累一年的乡亲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尽情享受这难得的欢愉。

后来到了南方,过年的形式虽有差异,快乐的感觉却是相同的。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们自发组织起来,扭秧歌,舞草龙,戏班子挨家挨户拜年贺喜。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早早地就开始熏腊肉,灌香肠,亲戚朋友相互宴请,从腊月二十到正月十五几乎都排满了饭局,男人们在饭桌上醉醺醺地猜拳行令,媳妇妯娌聚在一起说着家长里短,小孩子则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炫耀着自己的新衣和玩具,快乐的氛围萦绕在小镇的上空。

再后来,关于年的记忆渐渐淡了,快乐的选择方式似乎更多。大家都很忙,年夜饭不再重要,除夕蜕化成央视的一台晚会,甚至有段时间在大城市还禁放烟花爆竹。与此相伴的则是各种洋节大行其道,情人节玫瑰价格的暴涨,酒店圣诞晚会的宾客盈门,无一不诉说着这个东方大国在文化自信力上的失落。

二十世纪末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年代,也是传统文化丢失得最多的时代。不过略感欣慰的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民族自信心也在恢复,传统文化正在回归。

纵观古今,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也功不可没。美国虽然建国只有300多年,但他能成为罗马帝国以来最为强势的世界霸主,这也有赖于从欧洲带过来的传统文化,其根源甚至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在美国许多知名的大学,其成立时首先设立的就是神学院。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也曾全盘西化,但后来却始终坚持西学为用、传统文化不可丢掉的国策,赢得了成功和尊重。

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制度和理念。理念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形成,制度我们已经在建立,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回归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那么器物从哪里开始呢?

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在本期杂志中,我们为你推荐了河南马街的书会,福建客家的走古事,湖南土家族的毛古斯舞……这些偏远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落后了,却为我们保留了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

新年将近,不知现在的孩子是否还会吟唱这首民谣:“红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