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下的传奇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5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杨仪波 

标签: 从江县   风土人情   

但凡见过苗绣的人,都难以忘怀它那惊人的美丽,而当我近距离地接触它时,才深谙它的伟大

历史的传承

为了寻找最传统苗绣,我慕名来到了贵州省从江县的岜沙苗寨,它由于地处月亮山麓茫茫林海中,十分隐秘,千百年来鲜少有外人进入,仍保存着以稻作和狩猎为生、男耕女织的原始传统。

据说,苗族最早是以农耕为主的迁徙民族,他们没有文字,从古至今,就把对自然的理解、流传千年的故事、对迁徙历程的记忆,以及他们信仰的天地鬼神等等,一针一线的绣进了衣冠服饰,世代“穿”承。

因此,苗族女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要跟随自己的长辈们学习纺纱、织布、染色,并学着穿针引线、挑花刺绣。她们出嫁时,也都会穿上一身自己亲手绣制的盛装。

纺纱

纺纱是制作盛装的第一道工序,现代人都用纺纱机来完成,然而苗族妇女却更愿意用她们辛勤的双手一根一根地亲自完成。在织布之前,她们通常要将几万支棉线逐支的分离,以便于织布时的经纬分布。

织布

将线分离后,装在织布机上成为经线,然后再通过梭加纬线来织布。说起来简单,其程序和工艺极其复杂,织布技术的娴熟程度对于最后的织物有着直接的影响。

染色

第三道工序是上色,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植物熬汁,制成纯天然的染料,然后再经历多次漂洗、捶打和晾晒后才能使布料变成理想的颜色,有时光这道染布的工序就要耗费三四个月的时间。

精美的艺术品

经过多道程序,苗女终于可以开始选购各色丝线刺绣了,由于布料制成的不容易,她们刺绣起来都格外用心。

苗家人在刺绣时有很多规矩,一定要心静、全心全意做手中的活,小孩哭时不能绣,青蛙叫时不能绣,生气的时候更不能绣。

因为她们相信刺绣的时候,老祖宗都在天上看着,所以一针一线都怀着十二分的虔诚,绣得好了就如同得到老祖宗的祝福和神灵的庇佑;对于女人来说,苗绣更寄托着她们对于未来的全部期望,姑娘穿着自己绣好的盛装出嫁,绣工越精美,代表她越心灵手巧,也就能得到夫君更多的爱。

苗家女刺绣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画草图,全凭自己天生的悟性、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忆力,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挑绣,因此出自不同人之手的绣品,图案、色彩和技法都不同,市场上是找不到两幅完全相同的作品的。

当然,有一些图案也是共通的,比如代表苗族祖先跋山涉水、渡过长江黄河,最终落户西南象征的水波纹;还有一种苗绣离不开的图案是蝴蝶,它其实是为了纪念苗人的祖先“蝴蝶妈妈”的图腾。

像这样的一条用于背孩子的苗绣背带,我问一位苗族妇女大约需要多长的时间完成,她随口答道,“如果农闲时大约要1个月,要忙起来可能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她说起来很轻描淡写,而我听来却充满了感动,在如今浮躁繁杂的社会中,竟然还有这样一群质朴的妇女愿意用如此长的时间去绣一块布,有些耗时12天完成的绣品可能只是袖口上的一小块图案。

得益于她们的努力,苗绣出来之后堪称是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而真正的手绣和机绣出来的成品是截然不同的,机绣的背面通常是密密麻麻的线网、杂乱无章,而手绣的不管是背面还是正面,从色彩到图案都是一样的整齐、规则,背面只会有少量的丝线结头。

文化的遗失

岜沙的寨民告诉我,由于苗绣费时又赚不了多少钱,邻近村落的很多苗女已经不再学习传统的苗绣技艺,而是出外上学、打工赚钱,有的也就嫁到了外面。还有些珍贵的苗绣家传之宝被不得已以低廉到令人脸红的价格卖掉,很多甚至流失到了国外。

如此下去,针法会失传,苗绣会断代,希望更多的人重视、保护这项技艺和传统,让文化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行笺

【交通】

岜沙苗寨距离所在的从江县城6.5公里,可以先从贵阳或凯里坐长途客车走厦蓉高速公路直达从江,或者从贵阳自驾到从江,约三个半小时;然后再从从江县城到岜沙苗寨就比较容易了,可以跟着路标开车,也可以在从江桥头坐面的或摩的,面的15元/人,摩的10元/人。

【住宿】

由于从江县城和岜沙相隔也就十几分钟车程,大多数人一般都选择住在条件较好的从江县城,这里的私人旅馆很多,干净卫生,大的宾馆有从江大酒店和奥悦酒店,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如果想要体验原生态,也可以住在岜沙的木楼旅馆,标间100元左右一晚。

【景点】

从江是原生态的苗族侗族文化地,除了岜沙苗寨,还有人口文化第一村——占里,这里自古以来自觉控制人口增长,而且家家户户都神奇的是一男一女;另外侗族大歌之乡——小黄和银潭侗寨也都是具有原始侗族文化的地方,值得参观。目前,除了岜沙苗寨的门票是15元/人,其它的地方都是不要门票的。

【美食】

因为岜沙苗族没有人懂经商,所以在寨子里基本上没什么吃的,目前仅有一家叫“枪手部落”的旅馆可以提供食宿,大多数时间还是回县城吃饭。从江的当地特色小吃很多,侗族油茶、米粉、香猪、牛瘪、羊瘪和牛瘪都是侗族特有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最佳旅游时间】

岜沙7月份最热,1月份最冷,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下雨,五、六月雨水最多,最好在农历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左右前往,可以赶上当地最隆重的节庆“吃新节”。

摄影师简介

杨仪波,自由摄影人,专注于苗侗文化的摄影,试图通过镜头抢救性记录正在演变和消逝的民族文化。作品曾多次获奖,在国家博物馆、北京中华世纪坛、尼泊尔等多地展出,并有30多篇摄影专题在十几家杂志中公布发表。

责任编辑 / 黄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