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绿洲的腰带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4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徐永君 

标签: 风景物语   

我在哈密出生,在哈密长大。记忆中,学校身后的坎儿井是最“甘甜”的地方,城里许多大人孩子都在这井眼里取水生活。
在鲜少见到河流的吐鲁番人眼中,坎儿井有点“母亲河”的味道,千年来,祖祖辈辈的吐鲁番人都受益于这种古老的灌溉方式。

综述:古老的大地艺术




坎儿井,意为“井穴”,维吾尔语中称之为“坎儿孜”。这是在荒漠地区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在极端干旱的吐鲁番地区非常普遍。

吐鲁番年降水量仅16毫米,而蒸发量却达到3000毫米,如果将中原地区的水利灌溉方式完全照搬到这里,必然会流失很多水分。于是,聪明的西域人民发明了在地下修建暗渠输水的方式,通过地下渠道可以将地下水引导至地面,不需要任何动力,并且可以不受季节、风沙的影响,而且蒸发量小,流量稳定,施工简单,千百年来,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历史悠久,分布极广,驱车在吐鲁番盆地,随处可见笔直的坎儿井群落,仿佛一幅壮观的大地艺术作品。

构造

春夏时节,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有大量雪山融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形成一股潜流,成为坎儿井丰富的“地下水库”。我在一个坎儿井景区的洞穴中拍摄过一个模型,清晰地演示了坎儿井的形成原理。

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在60公里开外的盆地中心的艾丁湖海拔骤降到负154米,海拔高差达1400多米,而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为开挖坎儿井创造了天然的地形条件。此外,以沙砾和粘土胶结而成的土层质地坚实,中空的井壁及暗渠也不易坍塌,这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是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组成。

竖井


在挖掘暗渠前,需要先挖一系列竖井。竖井是运送地下土方泥沙的通道,也是通风口。因地势和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同,竖井各有深浅,一般越靠近源头井越深,最深可近百米。竖井与竖井间一般间隔20至70米。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

暗渠

暗渠就是俗称的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人们按照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暗渠,无需任何动力,水就可以自动流出地表。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一两百米,长的则有二十来公里。因为空间局促,并且全部是在地下作业,所以工程非常艰巨。

在指南针发明并传入西域以前,开挖一条笔直的暗渠是相当有难度的工程。为了确定笔直的方向,吐鲁番的先民们智慧地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在相邻的两个竖井的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上面绑上一头削尖的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同理映射到井下,方向就轻而易举地把握准了。

明渠


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过去,吐鲁番人的吃喝用水和农业灌溉全部取自这里,对于老一辈维吾尔人来说,坎儿井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工具

坎儿井与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在机械文明时代以前,前人是用什么工具来修建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呢?

在今天的坎儿井中已经很难寻觅到这些古老工具的踪影,只有透过博物馆的展示台,才可以见到。

这是挖坎儿井时牛背上的专用工具。牛背着这个绞盘,像拉磨一样围绕着井口,一圈圈地将井绳拉起,盘绕在绞盘上,从而将井底的沙石运送上来。

这是新疆一种特有的工具——坎土曼。在修建坎儿井时,坎土曼专门用来刨土,一个人蹲在地上刨,后面一个人装土,最后将井底挖出来的土方围绕井口堆上一圈,再夯实,既可做日后修缮之用,又可以阻挡风沙刮进井口。

这是一轮当年拉沙石的马车上的轮子,它比一般的人力推车的轮子要大。过去,驴是新疆普通百姓家最主要的劳动力,因为它个头小、耐力好。而马车只有富甲商贾才能用的起,我猜测这枚车轮应该是出自当地的望族吧。

在角落里,我发现了一些造型古拙的陶器,讲解员告诉我,这些是装油的罐子和油灯。坎儿井的挖掘工作都在地下进行,在没有电灯的时代,工人们都要靠油灯照明。此外,油灯还扮演着“探测器”的角色,在每勘探一段新的洞穴时,人们会先将点燃的油灯放进去,如果油灯灭了,说明此处有瘴气;如果油灯依旧亮着,说明此处没有危险。

古老的遗存

坎儿井的历史要追溯到西汉。当时,为了抗击匈奴的侵扰,汉武帝下令开发广阔的西域地区,推行了移民实边和修渠屯田等政策。此时,西北地区的水利建设被推上了仅次于关中的地位。

此事在《汉书•西域传》中有所记载,“宣帝时,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而修建的模式则为“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可以看出当时已有井下通渠引水的技术,这显然是坎儿井的雏形。

卑微的现状

就在二三十年前,老一辈的吐鲁番人还在喝坎儿井的水,其味甘甜,喝了从不闹肚子。怀着敬畏之心,人们从不在明渠的水边洗手洗脚、洗衣洗菜,都是拎着水桶水瓢取回家再用,这约定俗成的禁忌无形中保护了水源的清洁。

坎儿井冬暖夏凉。冬天地面寒风凛冽,只有零下三四十度时,坎儿井里还是零度;夏天,烈日炎炎,人们焦躁难耐无处躲藏时,下到坎儿井水边、葡萄架下,便是一阵凉风袭来,这里成为夏日里大人孩子休闲乘凉的宜人之地。对吐鲁番人来说,坎儿井不仅仅是一口井、一条渠,它几乎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可如今,随着铺天盖地的农业机械化浪潮,坎儿井一夜间成了过去式。除了守护庄园的固执老人和非常偏僻的村子还有几口井仍在使用,从吐鲁番开车一路经过,路边的井渠几乎都荒废了。

被商业化


对于贪心、讲求舒适的现代人来说,大规模、机械化的水利工程才能够满足需要,经年累月细水长流的坎儿井显然跟不上脚步,那它还有什么价值呢?可以开发景区收门票!

2007年,我应邀去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拍摄,他们也想在园区内搞一个坎儿井的观光点。


对游客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了解坎儿井、看新奇的地方;但是,对于喝坎儿井水长大的新疆人来说,坎儿井是关乎生存的。

在生存环境恶劣的西部,凡孕育出灿烂的古代文化和繁荣商贸往来的地方,都是珍贵的河谷绿洲。唯有吐鲁番,这里没有一条大河,智慧的先民通过巧妙的方式,将远方的雪水引至干涸的大地,创造了繁荣的绿洲文化。坎儿井是雪山与绿洲的纽带。

然而,现在的人们瞧不起坎儿井的涓涓细流,开大渠、筑大坝,甚至在蒸发量惊人的吐鲁番建起了蓄水库。在雪山融水量恒定的情况下,人们透支着雪水、透支着自然的给予。

坎儿井成为过去不要紧,不要让原本和谐的自然环境一去不复返!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坎儿井行笺

【交  通】

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天山支脉博格达峰南麓,与省会乌鲁木齐相距180余公里,交通便捷。从敦煌前往吐鲁番,可乘坐火车进入新疆,在吐鲁番车站下车,转乘大巴行50公里即可到达。自驾从乌鲁木齐前往吐鲁番,可走“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高等级公路”一线,沿线风光不错。 

【住  宿】

吐鲁番市区宾馆很多,从五星级酒店到经济便捷酒店一应俱全。五星级酒店300元/晚起,吐鲁番吐哈石油大厦处于市区繁华地段,标准间329元/晚,地址:吐鲁番市内文化路230号。经济型酒店价位在100元/晚左右,如吐鲁番大饭店,地址:吐鲁番市高昌中路422号。

【分  布】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据统计,这里的坎儿井多达1237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比京杭大运河还长。开车从吐鲁番至哈密,沿途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戈壁上一排排土包连接成一线,这是最原生态的坎儿井。如果想看到更加集中且壮观的坎儿井群落,可以从吐鲁番一路开车到鄯善。

此外,在交河古城、苏公塔、葡萄沟、吐尔、火焰山、伯孜克里克千佛洞、阿斯塔那古墓、高昌古城、吐峪沟等地,也可以观赏到坎儿井。

【景  区】

在吐鲁番,也有规划完善的坎儿井景区。

坎儿井民俗园:位于吐鲁番西郊,景区内可以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还可以参观坎儿井博物馆,此外还有颇具民族特色的庭院式民居宾馆,既可体味古今,也可渡假休闲。为了方便游客前往,现在景区专门设置前往景区的旅游专车,景区票价为20元。

坎儿井乐园:吐鲁番坎儿井乐园位于吐鲁番境内,在312国道南侧2公里处,这里提供坎儿井观赏及餐饮、购物一条龙服务。  

沙漠植物园: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10公里,这里的坎儿井洞穴中展示有坎儿井的模型、修建坎儿井的工具,可以全方位了解坎儿井的历史。此外,这里还可以观赏到多种珍奇的沙漠植物。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这是名气最大的坎儿井,已有200年的历史,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出水量可浇70亩地。它由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因此而得名。

摄影师简介:

许永君,供职于新疆摄影家协会野马摄影艺术研究会。从事摄影工作十余年,以拍摄新疆风光人文历史图片见长,作品广泛发表于各媒体摄影刊物及图库网站。

摄影师手记:

曾几何时,坎儿井是家门口的一道风景线。雪天雾气升腾的井口边,挑水的大人们排成行;大夏天的晌午,小孩子们不睡觉钻到坎儿井里躲猫猫,放学后家里大人没放工进不了家门,就先跑到井边跟小猫似的脸贴进水里先喝个饱;天擦黑的时候,常见买买提洗脸刮胡子,等他那个长辫子的丫头……

管理清真寺的白胡子阿訇背着坎土曼引水浇果园,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他洗漱一番,精神抖擞地上到缀着弯月的绿亭子里诵经,召唤男人们“做乃马子的时间到了”。美味的回忆还有5月吃桑葚染红牙齿,6月红杏黄杏压得树枝弯下来,7月满眼的葡萄哈密瓜、吃完蜜汁粘得五指分不开……

而今,这些都只是脑海中残留的记忆片段,却无几张真实的照片记录。在天地苍茫、人烟稀少的新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宗教文化的人们逐绿洲而居,时而繁盛,时而因一次水源的改变便湮灭。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我门的村庄和我们的坎儿井或许也会被大风吹走,如同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中所描述的“渐渐被黄沙掩埋的小村生活”一样。

除了拍照,我无能为力。

责任编辑 / 宋歌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