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水鼓舞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9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区 作者: 陈世权 陈世权 

标签: 剑河县   风土人情   人文照片   人文主题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中部,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真正让剑河县在全国扬名的,是它那独具特色的“水鼓舞”。水鼓舞是大稿午村所独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大稿午村位于剑河县城的边缘,据说在历史上的某年,老天久旱不雨,大地被烤焦了,人们的饮水极度困难。于是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祖公告翌仲就决定独自去挖井,却不慎被倒塌的泥土掩埋致死,有一天他托梦给子女们说:“这个地方很好,就让我在此长眠吧!”子女们便带上香纸前去老祖公挖井的地方祭奠,不想他们的举动感动了上苍,普降甘霖,人们得救了,大地又恢复了生机。从此以后大稿午的村民每年都要在老祖公死亡的地方也就是现在起鼓的地方举行祭祀活动,渐渐地就演变成了村里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另一个传说是:有一年大旱,就连离大稿午村不远的清水江都断流了,只有在村寨脚的地方有一小潭不干,孩子们便到潭里拊水嬉戏,但见潭中两龙相斗,大雨顿降,终于解了人们的燃眉之急。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村民们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娱乐活动,是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下到水里玩水嬉戏,一边敲鼓一边跳起欢快的舞蹈,慢慢地,这也变成了村民们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把这两项活动合二为一了,并且有了固定的举办日子,那就是每年阴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人们的口口相传和零碎的文史资料里,当地的文史工作者考证出水鼓舞距今至少已有不下于五六百年的历史了,被专家、学者誉为苗族原生态舞蹈的“活化石”,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只不过这与其说是舞蹈,不如说是一场娱乐活动,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这不,刚开始大家还“自觉”地围着木鼓转圈,只一会儿的功夫就“队形”大乱,舞蹈已不成其为舞蹈,完全放开了手脚的人们或互相用脚剧烈地打水,用手拊水,或抓起稀泥往别人的身上、脸上抹,只见水花飞溅,稀泥乱飞,鼓声、欢笑声、水滴声和耳边相机的快门声混杂在一起响彻在山间里,叫人也也沉浸在这欢乐的气氛中。
也许是人们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吧,刚刚停止的雨此时又下了起来,而且越下越大,人们不为所动,照样跪在水田里行祭祀之礼,这确也印证了那个古老的传说。
只不过这与其说是舞蹈,不如说是一场娱乐活动,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这不,刚开始大家还“自觉”地围着木鼓转圈,只一会儿的功夫就“队形”大乱,舞蹈已不成其为舞蹈,完全放开了手脚的人们或互相用脚剧烈地打水,用手拊水,或抓起稀泥往别人的身上、脸上抹,只见水花飞溅,稀泥乱飞,鼓声、欢笑声、水滴声和耳边相机的快门声混杂在一起响彻在山间里,叫人也也沉浸在这欢乐的气氛中。
水鼓舞是真正的水、鼓、舞相结合的民间舞蹈,整个活动一直在水里进行,一阵紧似一阵的鼓点贯穿于舞蹈的全程。
第二阶段是跳水鼓舞。祭祀活动刚一结束,人们就立即围着木鼓跳起了水鼓舞,一时间鼓声阵阵,人声鼎沸,大家一边依着鼓点踩鼓,一边拊水掷泥嬉戏,动作豪放、热烈、夸张。
起鼓仪式简单又简短,前后估计也就十来分钟就结束了。与其他地方的祭祀不同的是,这里的祭祀仪式少了些庄重与肃穆。我看到参加祭祀的人在整个仪式中间一直带着开心甚至顽皮的笑容,就是在叩拜时也互相戏水打闹。
2012年7月24日,我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大稿午村,第一次感受了水鼓舞那独特的魅力。记得那天天气不好,一路上都在下着毛毛细雨,到了目的地后天也没有放晴,本以为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是难以拍出好片的,哪知这样反而非常适合这个以“水”为基调的节日气氛,其结果是别有一番韵味。活动开始前,两个壮汉抬了一大筐的鲤鱼走进田里,然后抛放在田的四周。这些鲤鱼不仅是祭祀必用的祭品,也是人们嬉戏的“标的物”。
我真羡慕大稿午村的村民们,他们是多么的热情、奔放,不分男女,不论老少,全然不顾了平时的禁忌,这块小小的水田就是他们开心的舞台,是他们释放自我、展示民族鲜明性格的圣地。虽然衣服已然湿透,身上沾满了泥巴,但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个个眉宇间透露出欢笑。
人们极不情愿地离开水田,水面慢慢恢复平静。我也恋恋不舍地离开这里,带着一份满足,带着一份欣喜,也带着一份回味。
第三阶段是捕鱼阶段。其实这个阶段与第二阶段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当大部分的人还在戏水打闹的时候,部分人(主要是妇女和小孩)就拿起捕鱼工具开始了捕鱼。当然,这时候的捕鱼活动已演变成为一场娱乐活动了,当一条鱼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时候,人们会争先恐后、甚至奋不顾身地扑向它;当一人抓到了一条鱼的时候,其他的人会纷纷围上前去抓、去抢,大家似乎都在心照不宣地演绎、传达着一个理念,那就是:生活是美好的,热爱生活的美好,享受美好的生活。
第三阶段是捕鱼阶段。其实这个阶段与第二阶段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当大部分的人还在戏水打闹的时候,部分人(主要是妇女和小孩)就拿起捕鱼工具开始了捕鱼。当然,这时候的捕鱼活动已演变成为一场娱乐活动了,当一条鱼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时候,人们会争先恐后、甚至奋不顾身地扑向它;当一人抓到了一条鱼的时候,其他的人会纷纷围上前去抓、去抢,大家似乎都在心照不宣地演绎、传达着一个理念,那就是:生活是美好的,热爱生活的美好,享受美好的生活。
活动的第一阶段是起鼓。只见确定的祭祀时间一到,主持祭祀的老人(应该是寨老或族长吧)便带领着参加祭祀的男女老少鱼贯进入场地,先绕水田一圈后来到田中央站成一圈,摆上几张凳子(凳子上放上酒碗、大米等祭品)、两个酒坛和在一面大木鼓。站在圈子中央的是主祭的老人、一个牵着一只鸭子的小孩和打鼓的鼓手。其实祭祀的内容和形式与其他地方除了场地选择的别具一格外基本上大同小异,只见老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杀死鸭子,鸭血被洒向四周,以祭先人,然后焚香烧纸,叩头膜拜,所有参加祭祀的人全部跪拜在泥水里。
只不过这与其说是舞蹈,不如说是一场娱乐活动,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这不,刚开始大家还“自觉”地围着木鼓转圈,只一会儿的功夫就“队形”大乱,舞蹈已不成其为舞蹈,完全放开了手脚的人们或互相用脚剧烈地打水,用手拊水,或抓起稀泥往别人的身上、脸上抹,只见水花飞溅,稀泥乱飞,鼓声、欢笑声、水滴声和耳边相机的快门声混杂在一起响彻在山间里,叫人也也沉浸在这欢乐的气氛中。
接近尾声,鼓声渐渐平息,欢笑声渐渐远去,脸上还挂着笑意的人们似乎意犹未尽。
我真羡慕大稿午村的村民们,他们是多么的热情、奔放,不分男女,不论老少,全然不顾了平时的禁忌,这块小小的水田就是他们开心的舞台,是他们释放自我、展示民族鲜明性格的圣地。虽然衣服已然湿透,身上沾满了泥巴,但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个个眉宇间透露出欢笑。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