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不淹,春秋代序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8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区 作者: 杜明阳 

标签: 且行且歌   

依稀又听见大成殿的风铃在叮当作响。

当一批批曾经的豆蔻少女、翩翩少年感叹时不我与,渐至暮年时,你可曾想过,我们历经2150个春秋的母校,依旧一如既往在孜孜不倦地诲人育人,为这方土地,为这个国家输送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一个人可以经历几十年的岁月,见证几十年的变迁,但很少有人能经历百年,更不可能逾千年而始终如一。我们的母校却做到了!

可我却有些哀伤:

李冰治水,穷数载之艰,获百代之利,世人尽皆仰视,四时皆有万方朝;

文翁化蜀,举经年之劳,树千秋之德,官方或可一瞥,寒暑始见众竟进。

或可曰,文德之化,需耐得寂寞,勿以一时之得失相衡。

曾经听说过“女儿红”的来历,说是在绍兴一带,年轻的父母在女儿出世后,在地窖里埋上一坛米酿的酒。十七八年后,当女儿出嫁时,这些酒也变成了陈年佳酿,这就是女儿红。是什么使平凡的米酒美味香甜?——是酒曲和时间。而寻常一碗米饭,摆放一两天后就会变干,发馊。是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发生,还是时间和缺乏加工。相同的米,只是加工方法不同,但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时间面前,只有拥有好的酒曲和加工才能酿出香甜的美酒。想到由平凡的米酿成的“女儿红”,不由人不想到我们的母校,在这所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地方,不由你不被她所陶醉。是什么使石室中学历经千年沧桑却仍旧放射出无尽的光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是时间,是石室中学厚重的积淀在岁月交替中酿造出的“酒曲”。

通常,人们总喜欢在谈及某所名校时提到那些曾经在此求学的大师巨匠。诚然,古有扬雄、司马相如、何武、李调元,近有郭沫若、李一氓、周太玄、贺麟、王光祈,无一不是名动华夏的巨子。可要是数千年来,石室仅仅是培养了这么几位,那就实在难当盛名了。千年石室的传承,凭借的是几个名人还是无法计数的但却默默无闻的师长与众多学子,应该不是难于解答的问题。石室之所以得到社会的赞誉与追捧,就源于石室本身就是身价,就是品牌,就是素质高低。我想,在校庆即将到来时,诸多石室子弟对母校的思念之情,毋宁说是对自己在母校的学习生活的思念更为确切。虽然,看重大款、名人,政要是习俗,是当政者无法回避的现实,可值得珍视的是,我们的师长们,却千年如一日地依然在这块园子里耕耘,对他们来说,谁都可能是未来的大款、名人、政要。也正基于此,才有百千万巴蜀子弟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社会幸甚,我辈亦幸甚,虽然我们仅仅只是石室的沧海一粟。

游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难发现其实无论如何跌宕起伏,却总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不可逆转的新陈代谢是如此的简单直接。称之为后浪推前浪也好,浪花淘尽英雄也罢;英雄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气吞万里如虎辈,婉约似见春花落泪对秋月伤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者,也最多不过留下惊鸿一瞥。秦砖汉瓦早已不见踪迹,即使是清末民初的痕迹也早已荡然无存。但石室永存,历经千年依然光彩依旧,继续着文翁化蜀的千秋伟业。

伟大啊!不得不仰视我们永葆青春的母校。

日月不老,石室不老;天地可老,石室不老。

愿大成殿的风铃永奏亘古不变的教化乐章,如天籁,袅袅不绝。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