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金井塘东村:带您开始一段闽南原乡生态游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9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区 作者: 志远天下行 

标签: 风土人情   且行且歌   晋江市   


一直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情有独衷,尤其偏爱那一抹闽南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岁月的流逝,许多传统民居建筑不断地老化倒塌,或是被破坏拆毁,这原本是祖宗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也是一个历史时期的见证,可是大多数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消失,让人痛心不已。

庆幸的是,在晋江金井镇,还有一个极具风情的闽南建筑和自然风光汇聚在一起的美丽的滨海渔村——塘东村。

塘东村景点一览

在去塘东村之前,我对这个村庄一无所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微博认识了@塘东游 “黑熊”大哥,从他的介绍中,可以得知他是一位非常热爱自己家乡的人。他生在塘东,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塘东村,七岁时随父母离开塘东在外读书,但一到寒暑假必回塘东村居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家乡的一处天然的沙滩被破坏严重,他为此痛哭一场,从此立誓,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自己的专业影视动画去宣传家乡,希望通过自己的呐喊声,唤起大家对保护家乡的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古建筑的意识。

塘东村在围头半岛的西侧,作为与围头村毗临的一个村庄,震惊中外的“八二三炮战”和“英雄的围头”称号,使围头村成功打造“海峡第一村”的概念,许多人知道围头村却不知塘东村。其实,塘东村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力度,使得塘东村仍藏在深闺人不识。这两年,在黑熊大哥和@刺桐会等朋友们的极力推广下,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塘东村这个原生态的闽南渔村已小有名气,渐渐地被世人所认识。



塘东村景点地图(“黑熊”提供)

地处晋江南端围头角西坡的塘东村,村中保留有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顶、高屋脊,门路有精美砖石雕刻的明清时期的红砖古厝外,还有大量民国时期的番仔楼,以及解放初期时修建的石构民居。在村后的卓望山上,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资岩摩崖石刻西方三圣大石佛;同时,在村西还有一条全国独一无二、天造地设,长二、三里的触角状沙堤。塘东村中还保留有大量的军事碉堡和防空洞等,是当年八二三台海战争的遗迹。

“辛丑部元”牌坊

塘东村民以蔡姓为主,先祖自宋元在此落脚以来,村庄的历史已有700年之多,自古这里有“海滨邹鲁”之称。早在明代就孕育出蔡缵、蔡鼎等名闻遐迩的俊贤。


蔡缵是明嘉靖十年举人,由推官、同知升任湖广长沙知府,补授临安知府,为官勤勉,政绩可观,嘉靖二十年(辛丑年)全国官员考绩时,从419名考选者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当时的泉州府官员很为地方上出了这个名宦而骄傲,特地在塘东村树立一个用石材筑成圆拱门形“辛丑部元”牌坊,几百年过去了,这座牌坊还保存完好,村人称为“辕门脚”。

蔡缵、蔡鼎故居

紧挨着辕门脚的一栋古厝就是蔡缵、蔡鼎的故居,经历代修葺,至今保存完好。建筑为三开间二落、右带护厝,砖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红砖镜面墙,白石裙堵,柜台脚镌螭虎纹,双凹寿门路,匾镌“文明世胄”,有一副楹联:“湘水勋猷勤报国;卓岩著作永传家。”上联写的是蔡缵勤于职守,下联写的是蔡鼎著作丰富。对埕堵青石字匾刻治家格言,对看堵雕刻西厢记、三国演义故事,石雕精美,水车堵泥塑花鸟栩栩如生,室内檩枋间、隔扇木雕精细,彩画鲜艳。厢房上建小阁楼,向路的一边山墙装饰灰雕图案。是一座典型闽南古大厝。并与其周围众多石埕古厝形成一整片饶有风味的红砖建筑群。


“进士第”

沿着石板村道多走几步,就来到有名的“进士第”,这位进士是闽台关系史上知名的人物蔡德芳。蔡德芳是同治十三年进士,曾任广东肇庆府新兴县知县,母亲过世后便不再从仕,前往台湾各家书院教学,培育人才。光绪二十一年,台湾被日本侵占,蔡德芳举家迁回塘东村,建成“进士第”。屋宇高大轩敞,红砖镜面墙拼出连续菱形图案,安白石方窗;水车堵安装交趾陶装饰,白石裙堵下柜台脚雕琢螭虎;门路有精美的砖雕、石雕,雕刻瑞草、莲花、白鹭、梅花等吉祥意义的图案。木牌楼栱、斗、雀替、吊筒雕镂精细。前有宽阔石埕,旁竖石枳围墙。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涉台文物。




蔡氏家庙

到塘东,不能不看看蔡氏家庙。因为晋江自古流传着一句“塘东崎,檗谷大,庄厝祠堂盖南门外”的俗语。“塘东崎”,即指金井塘东村的东蔡家庙,以其祠堂屋顶高斜峻峭,富于特色故称,如今,这幢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祠宇看起来依然金碧辉煌。与东蔡家庙媲美的还有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992年重建的蔡氏家庙,现在这里已成为村老人活动中心,含饴弄孙的老人们享受着晚年时光的那份轻松与悠闲。

东蔡家庙
东蔡家庙高斜峻峭的燕尾脊。
蔡氏家庙
蔡氏家庙内堂

蔡本油故居

蔡本油是塘东著名旅菲华侨,早年家贫,旅菲发家后,不忘乡邻,捐款支持家乡建设,做了不少公益事业。

蔡本油在村中建有两座楼房,座北朝南并列而立。东边一座建于1922年,是五开间二落楼房,占地1020平方米,底层石砌裙堵、柜台脚,红砖面墙,门廊前一列并排8支红砖方柱,柱头叠涩,各砌成拱形顶、冠形顶。西边一座为三开间二层楼,砖石木结构,单塌寿,红砖镜面墙,安白石方窗,石砌柜台脚与裙堵、腰堵多雕刻,石构门路构件雕刻尤其精美。两座建筑前面有宽阔石埕,建低矮墙围,可供坐憩。后面置花园一座。蔡本油故居基本承袭闽南传统的建筑格局和风格,也不乏西方的建筑元素,是一座典型的番仔楼。

蔡本油故居东侧的洋楼。
二楼主厅供奉的佛像及先祖像。
走廊上古香古色的古典家具。

龙光池

塘东村的得名,缘于村中有一口面积达4000多平米的“龙光池”,那是蔡氏先人用来蓄水排涝,养殖鱼鳗的地方,年深月久未免淤浅。近年则由侨胞捐资,村人出力,清淤深挖,蓄起一塘清水,又在四周砌起石护栏,池中建造一座石亭和两道石拱桥,形成“双龙抱珠”之势。一泓碧水,照映着周边红砖建筑,成为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龙光池上的怀乡亭。

塘东古厝群

除上述介绍的一些稍有来头的古建筑外,塘东村其周围还有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顶、高屋脊,门路有精美砖石雕刻的红砖古厝。其中夹杂着大量小洋楼,它们既承传闽南建筑格局,也不乏西方的建筑元素,是典型的番仔楼,形成一整片饶有风味的红砖建筑群。

典型的闽南石埕红砖古大厝
位于龙光池旁的二层古民居。
每家每户门前,都会自挖一口水井。
这幢古建筑为三开间二落、两翼带护厝的大户人家。

说来也奇,作为1958年“8?23”炮战的阵地前沿,围头前线与金门岛之间炮火纷飞,周围的村落皆被炮火破坏,成为废墟,只有偌大的塘东村没有受过炮击。塘东村的诸多传统红砖建筑能够保存至今,这得要感谢塘东一个旅菲侨领叫蔡文华的。据说蔡文华在台湾颇有影响,同蒋介石素有往来,金门炮兵司令胡琏也是他的朋友。华侨最重乡情,要求保全自己的故里,老蒋、老胡果真就送给他一个人情。所以当时尽管炮战激烈,村中也因此筑了几处防炮洞,却未曾落过一发炮弹。解放军的战时医院就势设在塘东,伤员可以在交织的炮火中安稳地疗伤休养。这也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一段美谈吧。

这是一幢分别由三个不同时期混建成的古民居,颇为特别。(右侧为明清时期的闽南古建,中间为民国时期的番仔楼,左侧为现代建造的石构民居)
新建不久的宗祠,各种石雕尤其精美,堪称一绝。

12 >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