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化新创意,感受重庆磁器口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8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区 作者: 红海棠 

标签: 沙坪坝区   城市中国   且行且歌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到重庆不能不去古镇磁器口。这个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的地方,这个游人如织,生意兴隆,热闹非凡的古镇,总是以其鲜明的川渝地域特色,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今春三月到重庆,我又去了磁器口。再次走进这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从磁器口的牌坊走进去就是镇里的主街了。长长的老石板街道,街边店铺林立。各式明清建筑风格的酒肆、茶楼、商店、作坊似乎又重新进行了装修。屋檐下密集悬挂的串串红灯笼热情洋溢,大肆渲染着浓烈的节日气氛,再加上青石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南腔北调的嘈杂人声,使人产生一种仍在过春节的错觉。时近中午,各种吃食的香味当街飘散。酒香、肉香、饭香尤其沁人心脾。


磁器口古镇的自然风景并不出众,房屋建筑也没有特别的新奇。那些形容古镇建筑精巧、古香古色、清丽柔婉、诗情画意、神秘悠远等词句,与磁器口绝对挨不上边。可磁器口古镇另有其神韵。这个千年古镇融合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民俗文化等,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对初涉磁器口的游客来说,首先被震撼,被吸引的,却是这个古镇的吃!从街头到巷尾,花色繁多的吃;从店堂到地摊,丰俭随意的吃;从麻辣到酸甜,刺激味觉的吃,从就地吃饱吃撑到打包带走的吃...磁器口著名“三宝”: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还是吃!


再走磁器口,我所见到的吃食比几年前更多,更丰富。陈昌银麻花,合川桃片,纯手工酸辣粉、龙抄手、担担面、冰糖葫芦、牛皮糖、绞绞糖、臭豆腐,各种嗞嗞冒油的烧烤肉串...特色吃食有增无减,还新增了不少当地特有的创新食品。下图中的黄豆酥系列食品,就是这年轻老板娘自己的创新作品。酥软香甜的豆糕、外焦里嫩的豆饼,配上豆味浓郁的原磨豆浆,味道好极了。


磁器口的街旁店铺里,除了口感鲜明,让食客欲罢不能的食品外,吸引游客目光的,还有当地的旅游工艺品。游客们都知道,旅游工艺品们早已南北相融、东西汇通。地域文化千差万别的景区里,随眼可见万物一面的孪生旅游商品。但在磁器口古镇,只要你不担心逐渐瘪缩的钱包,就一定能买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宝贝。你看下图中的工艺品,活脱脱展现川渝市民生活中的小情趣,令人忍俊不禁。


吃饱喝足,收好爱不释手的宝贝,走街串巷慢慢逛古镇。仿古新房引不起太大的兴趣,尚未改造的旧房又没啥特点。转入一条小巷,却见巷子边角上,有不少人驻足围观。近前细看,是一个微型人造景观。精明的老板洞悉游客心理,打着“抗战文化”的牌子,几件旧家具,几款仿制军装。两面旗帜墙上一挂,旧房的墙角变出一个“国共合作”的收费摄影场。游客缴费后,自己换装摆POS拍照。老板悠闲的坐在一旁抽烟,时不时给予拍照人一些指点。


“抗战文化”摄影场虽有创意,却不值得细细观看。巷子口的另一个景观就不得不细看了。在巷子口一窄小的屋檐下,堆放着一些积满陈年尘埃的树干树枝。竟然有人以此为基础,让腐朽树干上长满了生机勃勃的鲜花艳草;衰老的木板墙上,悬挂着陈旧不堪的木刻画,标牌以及废弃的撮箕、扫帚等本地生活物品;墙上还挂了几只生长着绿色植物的女式旧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布置,似乎深深蕴含了作者的感悟和信念。就像竹扫帚上的题词:我长大了,不做掏耳了!呵呵,很俗!很文化!


传说磁器口古镇的椒盐花生有一个来历:磁器口码头到镇子的石板路坡坡坎坎,所有水运物品全靠搬运夫肩挑背扛。某日,搬运夫们一不小心,盐包子和花生包子都跌破了。街边一住家户便将散落一地的花生扫起来,盐也随花生被扫了起来。结果,炒出来的花生香酥可口。主人灵机一动,再加入当地人特别喜爱的花椒。椒盐花生就此诞生。成了当地酒肆茶馆里的必备食物,也成了磁器口的著名土特产。眼下这个作者自炫的“重庆最美地摊”,会不会在将来的某日,一不小心变出一个名人或成为一个名景?


我喜欢重庆磁器口,喜欢这个汇集各类文化、充满奇思妙想的地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