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瞬间访谈:《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袁蓉荪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7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网 作者: 荀新平 

标签: 风光主题   人文主题   农场   民居   石窟   遗址   岩壁画   民俗村   

简介:

袁蓉荪,四川成都人,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毕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

袁蓉荪

曾获“富士胶卷杯”全国摄影百佳、柯达杯《中国摄影》99年度专业反转片优秀摄影师提名、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摄影作品和专题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摄影世界》、香港《中国旅游》画报、《摄影之友》、《民族画报》、《中国科学探险》等主流刊物大量发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云朵上的羌红》画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摄影作品。

摄影作品入选第18届、19届等多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获得全国和四川摄影艺术展览金奖、银奖;1989年在四川教育学院美术陈列馆举办摄影个人作品展;1991年在四川省展览馆举办“六只眼”摄影六人联展;2010年参加成都国际影像艺术中心“就在眼前——中国成都当代摄影家邀请展”;2012年在成都廊桥艺术空间参加“灵光6+6当代摄影”联展。

出于对文化传播与文明传承的探索,这些年,袁蓉荪把目光放在历史文化的寻觅中,尝试用摄影的纪实性,融合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以民俗的、社会的、艺术的语言去解读,期望作品具有复合的文献价值。

袁蓉荪工作照


 

静态的静物需要靠变化的事物去表现

袁蓉荪既是文化、艺术的关注者,同时也是一位风光摄影师。他说到对于自然景观,尤其是那种大场景的,可以说是“大美”。这种大美往往需要再一定的条件下去表现,比如特定的季节、时间。这不仅需要把握时机,也需要经验的积累。拍静物也需要做功课,比如了解一个地方什么时候出现好的画面。拍摄前往往也需要看天气预报。景物本身在短时间是不变的,所以有时候需要借助一些变化去表现静态的事物。这个变化包括天象,比如流动的云,比如特殊的光线。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的锦绣田园。 袁蓉荪 摄
四川理县鹧鸪山脚下的藏族民居,恬静自然。 袁蓉荪 摄
四川阿坝县美丽的早晨,著名的格尔登寺的白塔在云雾里若隐若现。 袁蓉荪 摄
神秘的泸沽湖在云南和四川交界的地方,这里的摩梭人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的习俗。 袁蓉荪 摄

最美的画面是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手工艺

袁蓉荪是一位十分关注传统文化的摄影师。他说在他眼里,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是最美的。例如他对巴蜀地区石窟的热爱,从他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我们也不难看出。用他的话说:“石窟是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到现在为止,袁蓉荪对中国石窟的拍摄已经有8个年头了。他说一谈到石窟,人们言必称敦煌、云冈,也默认了那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其他地方也有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都是唐代时期的杰作,但是安史之乱以后,石窟文化在巴蜀地区十分盛行,也有很多被保留下来,成为艺术的瑰宝。现在有很多人在做石窟的研究,还有一些碎片散落在民间需要被寻找,我希望把这些研究都串起来,把石窟文化传播出去。

入世 夹江·千佛崖 袁蓉荪 摄
空门 固原·须弥山 袁蓉荪 摄
虔诚 安岳·茗山寺 袁蓉荪 摄

传统手工艺也是袁蓉荪的关注点。例如成都地区的蜀绣艺术、绵竹年画的印制、东阳木雕等等。他说这些民间手工艺正在渐渐被现代化生产所取代,应当把他们记录下来,同时也让人们把它们传承下去。因为艺术品就是要有个性,如果进行批量化生产就会“同质化”,变得毫无个性。所以这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就是美的所在。

绵竹年画北派传人李芳福和他的老雕版。 袁蓉荪 摄
甘孜州德格印经院传统印经。袁蓉荪 摄
泸州分水油纸。袁蓉荪 摄
乡村铁匠摊。袁蓉荪 摄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