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漫行记——触摸梦想之旅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3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谭俊龙 

标签: 且行且歌   户外天空   沙地   

对于北方,总有种挥之不去、无法割舍的特殊情结。那里地辽天高,深湛的蓝天,粗犷的山脉;那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曾经的边塞孤城,侠客骚人……我时刻梦想像唐代诗人李白那样仗剑去国、浪迹天涯,纵览祖国山水,笔著传世文章,做一个无拘无束的行者,好不快哉!

金秋时节,与妻儿同行北上,置身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我终于到达了那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怀着深深的眷念,我记录下这次旅行见闻,以虔诚的心态、真实的感悟,把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挥洒在凌乱不堪的文字里。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对过往岁月的某种铭记。

火车小记

如果时间足够充足,我更倾向于火车旅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喜欢这种慢的旅行过程,我固执地认为,火车有助于静心,更好地观赏窗外的风景,亦更直接地触摸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

相邻的硬卧间住着一对年轻母女,小女孩小名叫毛毛,约摸四岁的样子。刚开始还有点认生,没多久,就唧唧喳喳和我儿子打成一片。

毛毛的妈妈是河北张北人,嫁到杭州建德市,这次带女儿回娘家探亲。

十三时辰风与影,四千里路云和月。倏忽而过的列车,车窗外,笼罩在薄雾中的华北平原、河北坝上大片大片成熟的玉米、以及内蒙古中部逶迤壮阔的山脉,这些在南方难得一见的壮丽景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T282次特快列车穿行在北京至张家口的崇山峻岭间。

我和儿子激动地叫着、喊着,突然之间,似乎明白了人们为什么乐衷于旅行:南方人到北方看看,北方人到南方走走,不就是要寻找不同和差异,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正所谓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自然与文明的多样性,成了各地人们相互吸引、彼此接近和探索的重要原动力所在。

沙漠明珠

巴彦高勒是磴口县下辖的一个镇,在蒙古语里,巴彦高勒的意思是“富饶的河”,而黄河就流经这里。我是第一次在深夜赶到巴彦高勒,站外,姐夫和他的朋友早已等候多时。磴口深夜的天空异常静谧,抬头仰望,只见银汉之间,繁星密布,异常璀璨,深邃空旷,宁静而安详,纯粹而自然。

姐姐家的院落,是典型的北方院子,坐北朝南,北面是客厅、卧室和餐厅,南面是烧饭的凉房和堆放工具家什的房子。院子里种有几棵枣树、苹果梨树,以及一小块菜园,时值秋天,树上硕果累累,菜园里挂着西红柿、辣椒等蔬菜,一派丰收景象。

在蒙古语里,纳林套海意指阳光明媚的地方。这,确是名副其实。在这里,灿烂阳光是天气中的绝对主角,日照十分充足,昼夜温差大,出产的甜瓜、玉米、葵花籽、黄河蜜瓜质量优、产量高、名头响,畅销全国各地,堪称塞外江南,是内蒙古西部重要的农业区。

晚霞映衬下的内蒙古磴口县冬青湖。

纳林湖水域面积上万亩,平均水深2.5米。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同时也是西部地区的重要湿地之一。纳林湖生长和栖息鸟类达一百余种,是北方夏候鸟、留鸟的重要繁殖地之一,有白天鹅、黑天鹅、野鸭等,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从数十米高处向下俯瞰,纳林湖碧水连天,宛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大漠中。

乘船进纳林湖,里面芦苇茂密,形成一个个小岛,水道曲折,穿行其中,如同迷宫一般。湖面一碧万顷,船划过水面,清波荡漾,不时惊起芦苇丛中觅食、嬉戏的野鸭、水鸟。

据说烩菜是巴盟(即今天的巴彦淖尔市)最有代表性的菜肴之一,其烹制也颇为简单明了——将大块的肉、土豆、白菜、胡萝卜等烧熟后,再烩在一起,加入适量佐料,“大杂烩”就大功告成。再用大盘盛上,劳作后的壮汉们如此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或是对付馒头,既痛快过瘾,又简单实用。

正如巴盟烩菜一样,北方的男人亦是粗犷健硕,爽朗豁达,也许是长期和泥土打交道的缘故,他们浑身上下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挟裹着高天厚土的气势,他们说话直截了当,办事干净利落,少有扭扭捏捏,矫揉造作;他们率性自然,无拘无束,褐色的皮肤,健硕的体魄,累了倒头就睡,渴了抓起碗就喝,生活简朴而实在,像这里厚实而丰饶的黄土地,充盈着强烈的阳刚气息。

奔向额济纳

拂晓刚过,东边天际泛着一丝淡红色的霞蔼,霞蔼渐渐扩散,形成一片璀璨的光带。坐在妻儿旁的凳子上,我仔细地端详着这片荒芜之地。列车一路西行,窗外,黄沙滚滚,沟壑纵横,茫茫戈壁,沙漠的地形地貌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偶尔,看到地上一棵树,孤独的存在着,让人不得不佩服它顽强的生命力;那一抹绿色,亦让人眼前一亮。

据额济纳当地人说,胡杨林号称“三千岁”,即是千年生长,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

额济纳的胡杨林

额济纳位于内蒙古最西端,西、南与甘肃、宁夏相邻,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11.46万平方公里,比浙江省地盘还大,人口却不足4万。胡杨林正是上天赐予额济纳的宝物。在漫无边际的沙漠深处,忽然之间,眼前出现一片绿洲,树木茂盛,河渠纵横,让人感叹自然的神奇,有了这方人间的世外桃源。

此时的胡杨林,层林尽染,一片金黄,呈现出华丽璀璨的色泽。远处的天空一碧如洗,在胡杨林的映衬下,显得愈发湛蓝高远,清澈明媚。

我们赶到胡杨林景区,已近下午四时。一路上,穿过额济纳老城区的道路上,过往的车辆很多,并不宽阔的路显得尤为拥挤。从车辆牌照上看,自驾游客遍布全国各地,既有蒙、京、冀、晋、甘、陕等北方地区,也有苏、沪、皖、渝、川、鄂等南方省市。

据额济纳当地人说,胡杨林号称“三千岁”,即是千年生长,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在沙漠这片生命禁区里,正是胡杨的顽强伟大,才撑起额济纳这片沙漠绿洲,更为今天的额济纳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据当地人讲,自政府将景区经营权整体转包给北京一家旅游公司后,门票便一路飙升,由原来的六七十元涨到如今的二百四十元。坦率地说,这样的价格确实有些昂贵,却并非孤例。不断高涨的门票价格,早已令世人诟病。有位哲人曾说,触动利益,甚至比触动灵魂还难。一边是资本的逐利本性,一边是民众的权益诉求,两者的博弈,究竟何去何从,要走的路似乎还很长。

让人称奇的是,有少数胡杨,一半已死,一半尚活,金黄色的些许树叶在空中飘零,让人触摸到生命的存在。

好在,胡杨林的景色,当足以抚慰“受伤的钱包”。额济纳的胡杨林,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此时的胡杨林,层林尽染,呈现出华丽璀璨的色。远处的天空一碧如洗,在胡杨林的映衬下,显得愈发湛蓝高远,清澈明媚。河岸边、公路旁、小桥处,大小不等、高低各异的胡杨树,像风情万种的女子,尽情地展现自己绝美的容颜。胡杨林的美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你瞧,大漠之上,胡杨不加修饰,也毫无隐藏,无论美艳,亦或鄙陋;它原滋原味,无遮无挡,任凭风吹日晒,直面冷暖衰荣,它美得纯粹、美得自然,美得震撼心灵……

河岸边、公路旁、小桥处,大小不等、高低各异的胡杨树,像风情万种的女子,尽情地展现自己绝美的容颜。

人生起起落落,世道绝非坦途。真正的男人,当“不畏浮云遮望眼”,方能“吹尽黄沙始见金”,像胡杨一般坚韧和执着,堂堂正正,坦坦荡荡,任凭风吹雨打,始终百折不挠,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活出真我风采。

掠影策克边城

第二天,我们与一个蒙古族青年拼车去策克口岸。车主是一位蒙古族大叔,面额宽阔,身材魁梧,慈眉善目,有着蒙古族同胞的显著体貌特征。路上,我们得知这位大叔汉名叫陈隽,今年62岁,达来呼布镇人。陈大叔两年前退休,曾当过过乡长,在旗政府机关任职,是名老干部,儿女都已成家立业,生活富足幸福。他说,退休后,没什么事做,便开着自家的“坐骑”,载载客人,看看风景,图个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而这也是他开的价格远比其他出租车低的重要原因。

一路向北,道路异常宽阔。不到一小时,陈大叔遥指前方隐隐约约的黑色山脉,说那些山脉在蒙古国境内,策克口岸不远了。策克的蒙古语意为河湾,这个昔日的荒僻之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策克口岸是一个新兴的边境口岸,与蒙古国西伯库伦口岸对应,据说是内蒙古第四大贸易口岸。其经贸辐射蒙古国南戈壁、巴彦洪戈尔、戈壁阿尔泰等五个矿产、畜牧资源富集省份。

策克口岸大道左侧,有中蒙两国最高元首的巨幅握手合影照,显示出中蒙两国亲密友好的关系,展现出这里巨大的发展前景。此时,口岸到处正大兴土木,主干道一侧,俄、蒙、韩式风格的店铺林立,出售的各种外国货品种繁多,不少蒙古国模样的商人正在路边摊位上兜售产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已初具小城镇雏形。

触摸历史的遗迹

人类以万物主宰自居,常常颐指气使,自以为无所不能。但不得不承认,面对苍茫无尽的宇宙,滚滚而去的历史,人类依然显得那么卑微渺小,羸弱不堪。目睹眼前景象,我顿觉时光倒流,仿佛天地混沌初开,恍若置身世界的边缘。

黑城外,四周是泥土夯筑而成的城墙,城墙高约二十米、宽逾十米,左侧城楼上,建有三座白色圆形宝塔;右侧城墙外,耸立着一座约十五米高的圆顶清真寺。颇为惊奇的是,宝塔和清真寺皆是用泥土筑就,实在佩服当时工匠们的高超工艺。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军事要塞,历经岁月的风雨,战争的无情摧残,黑城城墙早已斑驳零落,只留下断垣残壁。城墙内外,黄沙肆掠,已堆积半个城墙高。城内空空如也,几堵围栏保护起来的残存城墙,星罗棋布,孤零零地散落其中,显得异常凄凉,似乎在诉说着这座“废弃之城”的哀伤。

关于黑城,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时候,黑城里驻扎着一支队伍,为首的将军身高九尺,虎背熊腰,满脸胡须,皮肤黝黑。他打仗时经常黑盔黑甲黑靴,勇猛无比,加上体恤民情,老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亲切地称之为“黑将军”。有一年,敌国集结重兵,大举进攻并最终包围了这座孤城。此时朝廷内讧不断,无暇顾及黑城的安危。危急关头,黑将军身先士卒,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敌军首领见强攻不成,便派人劝降,但黑将军软硬不吃,誓不投降。敌军将领令出计谋,命令士兵连夜筑坝拦河,切断水源。河水断流,黑城很快就陷入困境,不少将士甚至被活活渴死。生死存亡之际,黑将军趁夜色掩护,率领众士兵,出其不意,猛然杀出城外,敌军毫无防备,一片喊杀声,消失在远方……

黑将军走后,人们便把这座古城称之为“黑城”了。据当地人讲,夜黑风高之夜,黑城常出现厮杀声、喊叫声、哭泣声,断断续续,十分凄惨而神秘。人们走远路时,都赶在天黑前过黑城,绝不在黑城住宿。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军事要塞,历经岁月的风雨,战争的无情摧残,黑城城墙早已斑驳零落,只留下断垣残壁。

漫步城址,登上城墙,望黑城内外,茫茫无际,溯历史潮流,滚滚而去,心之所念,感怀激烈,我遂作诗一首,聊抒思古之悠情。

甲午年登临黑城有感

茫茫边塞外,巍巍大城起。

由来征战地,折戟没沙尘。

将军渐已远,唯余此孤城。

荣衰几度去,成败可有凭!

翻开尘封的历史,这座遗弃的孤城究竟又是何等模样?

史料记载,黑城始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王朝,西夏人称之为黑水城。该城是西夏黑水镇燕军司驻地,军司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公元1226年(元太祖二十年),蒙古铁骑横扫西夏,西夏灭亡,黑水城并入蒙古帝国版图。公元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元政府在此设置亦集乃路总管府,并扩建了城址。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黑水城被明朝大将冯胜军队攻破,后逐渐废弃。2001年,黑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历史烟尘散尽,金戈铁马消弭,如今的黑城,又敞开胸怀,掀起神秘的面纱,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再次大放异彩。

把我的作品拿出来给大家点评,请点这里投稿

选择点评项

  • 读后感言
  • 可圈可点
  • 提升空间
  • 背景知识
  • 有点争议
读后感言
收起
全部评论(0)
热度
时间
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