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盐古道上渐行渐远的的马帮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0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陈小林 

标签: 人文照片   新闻摄影   人文主题   四川   

在古代有几条重要的通商道路,商品全靠人挑马驮。其中一条长达300多公里的只有1米宽的青石板路,又称“三尺道”,是宋代著名的陆运交通线,有“川鄂千里古盐道”之称。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需盐量大增,运盐的挑夫和马帮也日益增多,这些古道上便出现了许多关口旅店、骡马店。然而今日,随着公路、铁路、高速的陆续开通,那些马帮商贾已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为此,近年来记者一行多次深入利川的大山深处,寻找那久违的马铃声。

2006年马帮在湖北利川梅家湾村运送农网改造的电力设备(扫描照片)。

渐行渐远的风景

“丁当,丁当……”翻山越岭,记者一行来到利川市团堡镇地处偏远的梅家湾村和蛤蟆塘村,终于听到了久违的马铃声。只见由20匹马组织的队伍,正驮着水泥和空心砖,向大山深处进发。

“我们赶马已经有30年历史了,咱这里山高路陡,公路不通,只好靠马帮来驮运,比人肩挑背扛要轻松多了。”在梅家湾村,村民何世章和冉崇海便是两位赶马的好手。他们最心爱的两匹马,一匹叫“玉丁”,一匹叫“云中驰”。他们说这两匹马近几年已经从山上运了几十万公斤的山货到镇上,又从山下运了几十万公斤的肥料、烤烟和煤炭上山,特别是去年冬季为修梅家湾村的公路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6年8月,马帮在湖北利川蛤蟥塘村准备修建村级公路。

在梅家湾村村民的介绍下,记者一行又来到了蛤蟆塘村,这里的山药专业户罗卫是赶马的好手。

罗卫牵着马,慢慢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不时回头溺爱般地看着马儿,眼中的神情,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他的身后,陆陆续续地跟着6匹马儿和6个马夫,他们就是一支走乡串户的马帮。

2012年7月,湖北省利川大洞槽村,驮运的马帮正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的行走。

站在利川市团堡乡的一处大山脚下,仰望着山顶那飘着白云的地方,那里就是蛤蟆塘村,被这支马帮队伍称为家的地方。

罗卫爱他的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2009年2月初,。他赶着爱马从蛤蟆塘村驮着150公斤山药去团堡集镇,由于山路湿滑,马失前蹄,连山药带马翻倒在路边的田地里,他顾不上心疼这150公斤山药的损失,抱着摔得腿骨骨折的爱马哭了好久。直到2个月后,马儿的伤好了,他才重新有了笑容。

“我们农忙的时间里,就靠马儿驮自己种的山药、烟叶下山卖;农闲时间里,就四处接一些帮工地上运石料之类的活计。”罗卫说道。他大致算了一笔帐,只要省吃俭用,每匹马每天能挣140元左右。

2011年7月,缺水的湖北省利川市太平龙村,赶马人常常赶着马到很远的地方驮水。

辛苦,是罗卫和他的伙计们常挂在嘴上的话。为了赶路,他们常常凌晨1点多钟就起床,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多钟才能回家。他们每年都把赚来的钱一分一厘地积攒下来修路。请来施工队帮忙打炮眼,剩下的工程就自己干。一家老小全上阵,搬石头的搬石头,铺路的铺路。4个年头过去了,总算把石块铺到了山顶,村民们已经能看到自己家的门口了。虽然如此,罗卫每天还要抽出时间来,将铺好的路上的大石块捶碎,以方便以后进一步修路。

2008年,马帮在湖北利川金龟村修路。

据介绍,这些马帮人的祖辈就以赶马为生,曾经长途跋涉古盐道,从云阳到利川,可惜那时运盐的工具没有被保存下来。眼下,虽然村里的公路通了,但到每个组、每一户的公路还没有通。山大人稀,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有时要走好几公里路,要翻好几座山梁,所以,他们十分爱惜自己的马,他们深深地知道,散居在乡旮旯的乡亲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们的马力。

2011年11月,马帮正经过热闹的湖北利川谋道集镇。

现在,他们不但用马来驮东西,也用马充当交通工具。在当地村民们看来,马帮毕竟是一种比较落后的事物,迟早会淡出这个社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但赶马人依旧觉得,总有交通不便的山区需要他们。

2011年,湖北省利川市野猪坪村,赶马的留守老人归来,高兴的孙女飞快的迎了上去。

2014年4月,湖北利川野猪坪村,赶马途中的小憩。

2014年4月,湖北利川高岩村,货物运到之后饥饿的马开始吃草。

穿越千年的历史

据利川市民俗专家谭宗派介绍,马帮至少起源于1000多年前,马帮行走的茶马古道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传播古道。

在中国古代,官方驿制的时兴时废一直是交通方面也是社会发展方面的大问题。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中国官办驿运大大衰落,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间的商品运输流通需求大大增长,民营的商团化马帮便迅速发展起来。专门从事大宗货物长途运输的马帮,骡马多者数百匹,有的甚至多达数千头。

马帮商团化的出现,明显地具有资本主义运输生产的特征,同时也有着浓厚的传统行会的特色。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马帮与工商业主之间建立的相对固定的依存互利关系。马帮首领俗称为“锅头”,他既是经营者、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马锅头与商号密切合作,马脚子必须听从马锅头的指挥,马锅头就是他们的头儿,是一队马帮的核心。他负责各种采买开销,联系事情,甚至在野外吃饭时,也要由马锅头掌勺分饭菜。

2008年冬天,湖北利川南坪齐岳山的赶马人在冰天雪地里喂养马匹。

2012年6月,湖北省利川市马踏井村,赶马人在出门之前仔细检查马缰。

赶马人只是马锅头雇用的小工。但马锅头和马脚子之间并不单纯是雇主与雇工的关系。马锅头,尤其是一些小马帮的锅头,大多是自己参加赶马帮的劳动者,与众多赶马人同吃一锅饭。锅头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有的赶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两匹骡马,上路时将自己的骡马加入马帮,赚取自己的一份运费;如果再有些本钱,更可以备上一些货物驮上,自己也就有了一份利润。这样发展下去,一些马脚子就成了小马锅头或小老板。

身处险境随时玩命

马帮所经历的冒险性是人所共道的,他们身上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冒险精神。为了生存,为了贸易获利,马帮们几乎是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在马帮行走的茶马古道上,自然环境异常艰苦,风霜雨雪,大山大川,野兽毒虫,瘟疫疾病,随时随地都能置马帮于死地。绝大部分时间的野外生活,对任何一个赶马人和马锅头都是严峻的考验。不知有多少赶马人和马锅头就这样暴尸荒野,死于异土他乡。

2011年7月,湖北利川野猪坪村,赶马人正在整理马鞍。

2011年7月,湖北省利川市高岩村,赶马人赶在日落之前回家。

老话说,干马帮就等于冒险,就等于拎着脑袋找饭碗。只要走上了马帮路,就等于立了军令状,是死是活,是找钱发财还是血本无归,全靠马帮自己的运气和能耐了。在过去,众所公认,无论在哪个地方,能干马帮的都是些勇敢的人,是些意志坚定、能力高超的人。

特殊行业独具魅力

从利川到万州,坐车走318国道要3个半小时,利万高速开通后,只需50分钟。然而,过去要三天时间才行。赶马人是艰辛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利万公路开通后,两地靠汽车运输,马帮就失业了。

马帮作为山区独有的一种经济交通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业,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明文化载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在历史上有着重大而特出的文化意义。

2014年4月,湖北利川野猪坪村,马帮和汽车的相遇。

不同的人,对马帮有着不同的解读。如今的柏油路,已是当年的古道。在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汇中,即使我们不情愿,马帮这种底层人艰难行走的文化,也终将渐行渐远。

编辑的话:清脆的马铃声在古老的驿道上响起,脱离开现代飞速发展的交通,遥想那一队队行走在川盐古道上的马帮商贾,他们哀愁的脸、茫然的眼,在时光的烟雾中似乎越来越清晰,又似乎越来越模糊。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