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野洞河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1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陈世权 

标签: 黄平县   风光照片   

又到了野洞河漂流的季节。想起去年的那次野洞河之旅,心中突然有了一种回味的冲动。

那是盛夏时节的七月九日,停漂了几年的野洞河漂流重新开漂。为了宣传,我与县摄协的几位摄影人一起来到野洞河拍摄开漂的情况。因为兴趣点不同,我把更多的镜头聚焦在了野洞河清澈的河水,茂密的植被,奇异的山峰,和多样形的生物上了。

野洞河是贵州境内的第二大河清水江的一级支流重安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瓮安朱家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流经福泉,黄平,在凯里市的平良境内汇入重安江。这条河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它在不同的河段就有不同的名字,我知道的就有乌梅河,乌马河,翁马河三个,当然,最响亮也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野洞河了。至于野洞河这名字的来历,应该是它流经黄平县野洞河镇下野洞村地界的缘故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野洞河镇原名崇仁乡,因为曾经的野洞河漂流名噪一时,这才有了后来的崇仁乡更名为野洞河镇。

野洞河景区西距黄平县城30公里,从高处看,这里峰峦叠翠,植被茂密,野洞河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似一条飘带在翠绿的山涧飞舞。原来这里最为吸引人的,是以得天独厚的“洞中漂流”为最大卖点,而这所谓的“洞”其实是一座天生桥,当地人称为下野洞,其跨度近100米,桥下溶洞长100余米。与其他天生桥高大如天穹稍有不同的是,这座天生桥的崖顶与河水相距不高,最低处估计就1米左右,当人们从洞中漂流而过的时候,往往得低头弯背,弄不好会与湿润而坚硬的钟乳石“亲密接触”。 据《黄平县志》载“乌梅河之下流,从山内穿过,约有里余,中不透光,放木者联三四树成筏,由内行驶”。可见这里曾经也是一条黄金水道,两岸盛产的木材就是从这洞中源源不断地顺流而下出重安江,经清水江汇入长江而送到千家万户的。在野洞河漂亮最辉煌的那几年,我曾经无数次陪客人从洞中漂过,对里面的情况甚是熟悉,后来随着漂流的渐渐冷淡我也与它分别了有六七年之久。这次是县里准备重新恢复野洞河漂流,我们的任务是拍摄开漂的情况,因担心设备的安全问题,所以我们并没有从起漂点开始拍摄,而是选择从飞水涯瀑布处进入河流,从那里开始了我们整个下午的拍摄活动。

飞水涯瀑布据称高120米,要从瀑布的入口处下到河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条陡峭崎岖的羊肠小道弯曲着从杂草和灌木丛中穿过,人走在里面,不仅要承受荆棘划破皮肉的痛苦,而且还要随时提防双脚打颤滑倒带来的跌落山崖的危险。但当你来到河边,再走上瀑布底下的水潭前,看到呈现在眼前壮观的瀑布时,刚才十几分钟的艰难顿时都会因为眼前的美景而烟消云散的。

此瀑名曰“飞水崖”,水从高高的悬崖顶上飞泻而下,直落滩底,故名。至于此瀑的高度,我不知道有没有权威部门的正式测量,我至今没有见到一个准确的数字,大多是估测,有说80米,有说100米甚至120米。据我估算,瀑布的高度应该在80-100之间,因为我用全画幅相机配16-35镜头的广角端在距崖边20米以外的距离刚好能把它全部纳入画面。虽然不知道它的确切高度,但瀑布的壮观和气势却是摄人心魄的。仰观此瀑,瀑水从崖顶飞泻而下,在夏日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犹如从云端吐出来的白练,让人立马想起李白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这次我们去的时候正值夏日的雨季,前几天刚下过一场大雨,所以瀑布的水量很大,只见倾泻而下的瀑水有一小部分飞身而下直接跌入滩里,而更多的则是与几乎笔直的崖壁“亲密接触”,撞击成漫天细密的珠雨,如云似雾,飘飘洒洒,悄无声息地融入滩中。这些漫天飞舞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在水滩的四周形成一层如梦似幻的雨雾,置身这样的环境,你会感受到细雨轻抚脸颊的温柔,雨露萦绕躯体的快意。此滩有一个极富民俗色彩的名字叫“落裙潭”,相传是仙女们在此洗浴遗落的一条裙子。我们来时正值正午,阳光直射,如果到了下午,西下的阳光会在滩里和瀑布上形成七色的彩虹,为飞瀑增添更加亮丽的景观。这里是野洞景区最核心也是最美丽的景点,曾几何时,这里也是游人如织,许多的俊男靓女在此留下了欢声笑语和青春的倩影。遗憾的是在过去的五六年里这里人迹寥寥,路边茂盛的野草几乎掩没了小道,让人难觅曾经的辉煌。好在如今漂流活动再次开始,但愿它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以免这美丽的风景成为养在深宫的美女而令人尽生感憾之叹!

飞水崖瀑布其实是二级瀑布,从崖顶到落裙滩是最高的一级,落裙滩流出的水再飞落到野洞河里形成第二级。从落裙滩走下来有一条原来漂流红火时修建的水泥路面一直延伸到河边,从这里就可以把整个瀑布一览无余了。

曾经的野洞河漂流以“新、奇、险”著称,这里的“新”除了野洞河漂流在当时中国漂流“如火如荼”中算是“小字辈”外,它最大最新的卖点是绝无仅有的“洞中漂流”,那一百多米的刺激曾让四方游客趋之若鹜。可我今天不是来体验漂流刺激的,而是要用自己的脚步来寻奇、探险的。当然,这奇和险本身就是并列的,奇中有险,险中有奇,既然无法分开,那就让我们顺流而下,共同去探寻野洞河的奇与险吧。

来到河边,首先要亲密接触的,就是野洞河的水。野洞河一路穿行在青山之间,草深林密,而它的发源地朱家山本身就是一片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区,为丰富优质的水源提供了条件。再说沿途都以沙石岩山为主,几乎没有水土流失,更没有城镇和工业等现代染污源的侵袭,所以野洞河的水可以用优质来定位,平时清澈见底,即使遇到山洪暴发,过不了两天又会恢复原质。记得当年漂流时时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鱼儿在泛着银光的鹅卵石间悠闲嘻戏的场景,那清澈明镜的水足以荡涤人的心灵,偶尔间的落船呛水也觉得那水是多么的清甜可口,根本不是什么受罪,而是一种享受。今天,当我高挽裤脚再一次走进她的时候,一股清凉顿时袭遍全身,盛夏的困倦立马消散。我静静地站立在河中,任舒缓的河水轻抚我的双脚而久久不忍挪动;当我轻移脚步踩在松软的河道里,随水泛起的砂粒摩挲着肌肤,那种快感让人沉醉。

可野洞河毕竟是河,除了温柔体贴,还有她的桀骜不驯,要知道,她姓“野”。 顺流而下,整个漂流河段里,急流,险滩,绝壁,溶洞,一个接着一个,漂行其上稍不注意就会人仰船翻。但与此相伴的,是一个个被称为盘龙石、人面石、水帘洞的天然景观,这些奇石、奇瀑、奇洞与秀水融为一体,堪称美丽神奇。所以在野洞河漂流,有“惊”,但无“险”,有美,更有乐。虽然几年前曾在野洞河漂流过无数次,但记住的只是一个个的险滩,一次次的湿身,和一回回的开心,很少顾及到那一路的风景。今天,当我终于可以用镜头来欣赏她的美,用心去感受她的情,用身去体验她的柔的时候,心情自然格外不同。

野洞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型河流,河道边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岩溶型石洞和岩石。石洞里怪石嶙峋,一根根的钟乳石倒挂着金钩注视着碧蓝的河水和游弋的鱼群。此时正是雨季,前几天刚下过一场大雨,两岸茂密的山林中有许多细流从石间流出,在石洞前纷纷滚落而下,形成了一张细而密的珠帘,甚为漂亮。河道中有许多的巨石,相信是从山上崩裂下来的,它们挡在河中,虽被河水冲刷得千疮百孔仍顽强屹立。也正因为它们的存在,野洞河才有了波涛汹涌,才有了激流险滩,才有了今天漂流过程中的野性与刺激。抬眼望去,两岸到处可见气势壮观的悬崖峭壁,它们大多矗立在河流的拐弯处,那裸露的身躯在西阳的照射下泛着古铜色般的刚毅,如长剑问天,如巨石锁钥,如武士镇关,让人看了不仅生畏,更生敬。

夏日的野洞河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人在其中,犹如进入一个天然的氧吧,虽是盛夏,亦倍感凉爽。坡上的植物主要以灌木和藤类为主,夹杂着一片片的竹林,紧挨着河边生长的则是一丛丛的水杨柳、黄筋条等喜水植物。裸露的河滩上长满了各种草本植物,有的开着艳丽的花,有的结着奇异的果,有的周身长刺,有的光洁如玉,让人不忍去碰触它们。这里是植物的家园,也是动物的天堂。据资料记载,野洞河两岸曾经猴群啸崖,野猪出没,河中生长着珍贵的剑鱼、娃娃鱼等鱼类。今天,这些动物虽然已经基本不可见了,但凭借优良的自然环境,野洞河的野生动物特别是昆虫种类还是很丰富的。成双成队的蝴蝶或在花间飞舞,或在河边戏水,翩翩的身影让人想起那段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一只只的蜻蜓相互追逐在夕阳下,不时在我的面前表演着“蜻蜓点水”的绝世武学;豆娘们则要优雅得多,悄无声息地停靠在水边的枝条和石头上,她们纤细的腰身上都有一双彩色的翅膀,或粉红,或金黄,犹如姑娘们脸上的腮红;更多的则是那些蚱蜢、蝗虫、螽斯等直翅目昆虫,它们大多胆小,看见我的镜头便纷纷逃避,或疾速在草丛间蹦来跳去,或把身体迅速移躲在叶子后面,只探出一双大大的复眼打量着我,让人忍俊不禁。这时候也是鸟类觅食的良机,那些叫不出名的鸟儿们只顾着捉食那些游荡在空气中的昆虫,丝毫不惧我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偶尔狭路相逢了,惊起的,不仅有它们 “扑楞楞” 的翅膀,还有我那颗突然间“咚咚”直跳的心。

从离开飞水崖瀑布,到走到终漂点,我也不知道全程到底有多长,只知道时间整整过去了五个小时。一路上,既淌过湍急的河水和齐腰深的险滩,也走过细软的沙滩和湿滑的乱石滩,既有过差点被急流冲倒的惊险,也有过踩在细软沙滩上的舒适。因为有了河水的亲近,酷暑不酷,身心不疲;因为有了风的轻抚和绿的浸润,我的脚步总是坚定而有力;因为有了虫儿们的陪伴,我的行程里没有孤单。当最后一批漂流的客人带着全身的湿气和满脸的笑容从我的镜头前顺流而下的时候,远处那座被夕阳映红的山峰顶上已然有了一轮明月,我知道那是终点。河道越来越宽,河水越来越浅,此时的我几乎没有疲乏的感觉,双脚反而轻快有力。左等右等不见同伴们的身影,我只有一路高喊他们的名字,可空谷中传回的依然是我的声音。当潺潺的河面上泛起月亮的清辉、朦胧中看见了先期到达的人们在沙滩上吃晚饭的身影的时候,我终于走完了全程,同伙们也先后安全到达。

那晚,野洞河的风特别的清凉!

编辑的话:在峡谷溪间漂流,听见瀑布跌落的水声,夏日里也觉得很清凉,野洞河漂流曾一段时间停用。如今景区重新开放,自然将其美景再次展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