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国家地理》之缘:红石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1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张天择 

标签:

编辑的话:90后的读者:从儿时翻看《中国国家地理》的图片,到将阅读《中国国家地理》变成自己的爱好,这份对《中国国家地理》执着的热爱让我们感动!所以我们帮助这位“年轻的老读者”走进杂志文章背后的故事,我们能做的只是铺路,希望他的未来因为我们的陪伴而无比精彩!
张天择:“感谢《中国国家地理》,她用美丽的图片,给我打开了一扇扇科学之窗。”
我拍摄的图片,白雾笼罩下的红石滩

我从小就在看一本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它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合办的,很权威。因为我的父亲曾是一名地质队员,所以,他每期都会购买。因为杂志的图片很精美,所以当我还在目不识丁的童年,就在翻看杂志里的图片了,渐渐的,《中国国家地理》成了我和父亲共同的爱好。甚至,在我14岁到美国上学后,爸爸还会把每期杂志存放起来,等我假期回家阅读。

今年暑假,我看了《中国国家地理》2015第7期,封面是一个熟悉的场景——雪山映衬下的红石滩。三年前,我去过著名的贡嘎雪山,美丽的红石滩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没想到,居然在我熟悉的杂志里邂逅了我熟悉的场景,首篇文章就是《红石滩:中国人建构起来的风景》。

《国家地理》2015第7期,拨开了迷雾的红石滩

精致的图片、流畅的文字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美的让人心醉、壮丽得让人震撼的地方。一口气把文章读完,我产生了一个特别强烈的想法,希望见见文章中提到的生物学家,听他讲讲,如何揭开了蒙在红石滩上的迷雾,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美丽的奥秘。

编辑部听说我是《中国国家地理》一个年轻的老读者,便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帮我约见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国祥老师。带着兴奋也有些紧张的心情,我来到了位于美丽的武汉东湖的生物所。刘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参观略显拥挤却又充满神秘气息的研究室,研究室有各种各样的仪器,更有琳琅满目的各种藻类样本。刘老师是国内著名的藻类专家,是博士生导师,我也许是他接待的最初级的学生吧,但刘老师依然非常耐心的解答我很初级的问题……

我用肉眼欣赏红石

问:您是如何研究红石成因的,研究红石有什么学术上的意义吗?

答:其实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红石形成的原因很简单,单纯研究红石很难说有非常大的学术价值,但现代科学中进行一些跨学科研究非常普遍,用生物学的知识去研究一些地理现象也很有意义,例如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合,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生物信息学。

问:从地理角度或者从摄影角度来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色彩,在自然界,藻类无处不在,正是它们给我们的地球染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而您从生物学角度又是如何看待藻类?

答:科学不仅关注物质的表面现象,更关注其实本质内容,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藻类不仅有各种各样的色彩,更有各种各样的实际用途,有的藻类可以成为我们的食品,例如海带;有的藻类甚至可以为我们提供燃料,例如有一种藻类可以提取乙醇;有的藻类可能对生态造成影响,例如前些年青岛海滨形成的绿潮,所以,藻类研究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活动、生态保护等都有非常直接的实际应用。

我用显微镜观察红石

问:在地理研究中,会拍摄很多美丽的图片,在生物研究中,会把物质分的很细,这些细微的组织也可以被拍成图片吗?

答:可以,生物研究中,也经常会拍摄很多细微生物组织甚至细胞图片,但与我们通常拍摄的自然界的图片有所不同,我们经常会通过显微镜观察一个物体,如有必要我们也会拍摄单照片,例如单细胞图片,但用普通相机是不行的,需要专业的生物照相机,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显微镜照相机,许多细胞图片非常美,照相机厂商还经常举办细胞照片摄影比赛呢!

细胞图片

在国家顶级的研究室里,鼎鼎大名的刘老师给我上了一堂科普课,而我仿佛来到了藻类的殿堂,在这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色彩各异的藻类样本,看到了美轮美奂的藻类细胞照片,甚至看到了培养着可提取乙醇的藻类的大型试管。刘老师的平易近人让我放松了许多,最后,他拿出一块从红石滩采集回来的红石,耐心的指导我通过显微镜观察样本,显微镜下,红石纹理清晰可辨。

鲜艳的红色更加楚楚动人,我忽然觉得,科学知识就像这台显微镜,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美丽,也让我们知道了许多美丽背后的故事。

感谢《中国国家地理》,她用美丽的图片,给我打开了一扇扇科学之窗;感谢刘老师,如果有一天,我有幸也成为一个生物科学工作者,那您就是我最初的领路人!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