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一轮蕴意丰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3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蔡榆 

标签: 风土人情   

八月十五出现“天狗吃月”的月食现象,截至目前尚无见载。但是,在漫长的岁月延续中,中秋夜的圆月,积淀了丰富深远的意蕴!
浙江苍南蒲壮所城,祭月场景。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已近在咫尺。

记得前些年,因甚嚣尘上的“月饼税”,让这个美好的节日蒙上了些许阴影。那年孩子还小,当电视屏幕上出现“月饼缺少一块,代之以月饼税”的漫画时,小子很感兴趣地问他老妈,那个月饼是不是被天上的狗狗给吃啦?

借佳节来临之际,与各位聊聊有关中秋的往事……

祭月场景。

玩月观涛夜泛舫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意蕴极为丰富的日子。宋人陈元靓所撰的时令类类书《岁时广记》中有关“中秋”这一章节的文字称,在这一天,有科举、赏月、宴会、结彩楼、饰台榭、观江涛、泛夜舫、赏云海等好多事宜与它相涉……

从目前可见的各地老方志记载来看,大多以置酒备宴、馈赠月饼、呼朋邀友玩月赋诗等情节流传于世。比如,弘治《温州府志》这样记载往日的温州人家过节的事,“多于此夜邀宾朋饮酒赏月,达旦”。可见,远在昔时,这也可谓一个狂欢之夜了。明朝姜准撰著的《岐海琐谈》则说得更为详细:中秋夜置办酒肴赏月,即便是贫苦人家,也不例外;倾城男女,成群结队前往双门(今称朔门)的江边观潮,甚至不会因为天空下雨而停下那欢快的脚步;人群中,亦不乏“掬之以靧(音会,意为洗脸)面者”。用打到岸边的潮水来洗脸这一细节,足见前人在当晚的狂欢程度,亢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与如今前往海宁盐官等地观潮的人们不相上下吧。

这种情形,也可以从《中华风俗志》中关于昔时杭城中秋节的叙述得到佐证——人家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榼(音柯,意为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荡船,苏堤之上,民众通宵漫游,联袂踏歌,盛况与白天无异。

有道是“宵游二万七千人”的此夜,那是一个人间尽欢的时刻!不管富贫达穷,大家平等地面对一轮圆月,各找各的乐!

据《岁时广记·中秋》的说法,唐朝四门助教欧阳詹,在贞元十二年与一班友人,客居长安邸中赋诗叙景,曲尽其妙,还特别谈论中秋之月可玩的理由——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蔽月。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而“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即秋之月,刚好在夏之后冬之前。其实,也这是对何谓“中秋”一说的最好解释。他们认为,中秋之月,无“蔽与侵”之虞,值得好好把玩。

守着月饼的孩子们。这样的场景,如今也不多见了。

故实所始未见载

虽然古人称“中秋玩月,古今所同者也!”但,古来今往多少人,在共同面对这样一个节日、享诸多欢乐之余,却对“故实所始,骚人雅士不见于载籍。后世未尝无遗恨焉。”

远在南北朝时期梁代一位叫宗懔的人,撰著《荆楚岁时记》。这是一册关于荆楚地区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如今流行全国的不少传统岁时节日,最初只是荆楚地区地方性的节俗。因此,后人可从《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中寻找到许多节日发展演变的轨迹。

翻阅此书,涉及农历八月的是当月十四日,一个离“中秋”仅一日之隔的日子,可它谈的却是民间入山采“盛取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的故事,后世演化成八月做“眼明袋”的习俗,后来又演变做“眼明袋以互相赠送”的习俗。

关于中秋佳节起源,看来在该书形成之际的南北朝,还是没有形成相关说法的。

对于孩子于来说,吃月饼总是那样迫不急待。

此衰彼弱中秋胜

民俗学界认为,到了隋唐时,已有“玩月”的故事。《开元纪事》曾有记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曾下令在长安太液池西岸筑一高达百丈的赏月台。还有人认为,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式定为中秋节,就是唐代的事儿。《唐书·太宗记》曾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承露盘”。

但这个说法似乎并未受学界公认。理由为中秋赏月在唐时并未得到社会上下的广泛参与,甚至还不成气候。此节不仅不能与寒食相提并论,也无法与端午等同。在唐朝,除了王建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句关于中秋之月的诗驰名外,即便是对杜甫、李白、韩愈、柳宗元等这些唐时的诗文中坚力量来说,吟中秋的作品,也只是“偶有之而不甚著”。

如果此说可信,说明中秋之月的赏玩与某种意蕴的附会,在那个时代可能也就是达官贵人等社会上层的雅事罢了。

宋朝之后,赏月之风比唐来得更为盛行了,甚至连酒楼都会装饰一新。京城里的官僚显贵也一样要“饰台榭”,以供赏月之用。《膳夫录》(宋 郑望之)也称:汴,中秋节,食中秋玩月羹。以中秋为节令的日子,普遍的意见认为是在宋朝所立。

到了明朝,宫廷祭月规模更大。有人称,北京的月坛,即是嘉靖九年为供皇家祭月之用而修造。清朝之季,中秋则与端午、岁首并称三节。一旦到了这样的节日,商贾歇业,百工休假。朝廷上下,民间之中,皆会在前一日即衣冠贺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馈遗纷纭”。据说,就连欠钱的,也必定会在五月节与八月节结算清楚,谓之“关节”。学界认为,中秋比端午还要被看重,即便是乡僻小民,必饮酒食肉,与元旦(即春节)同。“方之往古,惟六朝之冬至,可以仿佛,余则无此盛也。”从冬至的盛景转向对中秋的厚爱,有学者认为,社会风俗的推移变化,有些时候也是不可思议的。

节俗是形成了,但源头还是很模糊,有人将之追溯至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人称《礼记》中的“春祭日,秋祭月”即是原型,有人将之与明朝朱元璋饼中夹带暗语的往事相联系,各种说法都有,也都限于传闻,均没有定论。这大概也就是文前所谓“故实所始,骚人雅士不见于载籍。后世未尝无遗恨焉”之说的理由吧。

温州民间习俗中秋小摆设之“文昌神庙”。

乐酬佳节差异多

俗呼“八月半”的中秋,为人节。大多人家各备酒宴,呼朋唤友玩月赋诗,以酬佳节。有“天下皆然”之势。但宁波民间习惯上“玩”的却是十六日的月。

昔日宁波全郡所属于各县,中秋节并非农历八月十五,而是选择拥有最圆之月的十六。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有关“宁郡属邑”对中秋节的记载,相传是宋宗蕃所改,也有称是为历史上的越王母亲大人的生日在十六,所以改之。不过,学术界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一说,不知先人是否已有感觉了?

与此有着某种呼应的,则是昔日处州府属下的丽水、龙泉等县的中秋岁俗。在农历七月半的中元节之后,便是冬至节,而无中秋一节的记载。在青田县,由于地处瓯江上游的缘故,每当到了中秋之夜,大潮涨至青溪,当地的女子则素淡着装并于溪边浣手,夜色中,一轮明月倒映水间,一群姑娘在水一边,意境相当美妙。不过,这不是姑娘们对着明月倾述衷情之举,而是“当祓禊之意”,即模仿古代在水边举行的除恶之祭。

在浙西的衢州江山、常山一带,往往在中秋之夜,摘瓜果、芋头,用衣服相包送到新嫁女的家里,有些还配以吹打班在前引导。称“送灯”或“送子”,意为祈子、送子。

温州地区的月秋习俗,与其它地方大同小异,只是永嘉则用鸭馈节(据说秋到鸭肥,而且性凉润燥,也适合民众的饮食习惯),以粉面作饼送小儿;平阳则以月饼、菱藕诸物相互馈送,在今天苍南一些地方,外婆家在节前要给未成年的外孙送饼,俗称“送八月十五”;瑞安除了以粉面作月饼、邀宾朋玩月之外,民众在过此节俗还有临江观涛的习俗,这可能与境内飞云江有关。

在温州民间,有一个围绕赏月而打制“小摆设”展示的特殊习俗。即在中秋前后,一些商铺或是人家,会在中堂上放几张桌子,专门展示各种小模型物品,这些摆设用品,涉及衙门、王侯将相的宅第、生活起居所必备的相关如楼台、舆马、烛台、几案等,均按比例缩小,十分逼真。这些制品,很能体现温州工艺美术在地域上的特色。

温州民间习俗中秋小摆设之“封疆大吏塑像”。

明月一轮蕴意丰

今天,民众对于中秋,似乎更注重其团圆之意。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虽然此时也可共享一轮明月,却奈何不了团聚一词的实在意义。古人所言“别时容易见时难”,在这一刻,在这一轮明月背景下,思乡、念亲、团聚的诉求,似乎更突显出来。

中秋,除了思念团圆之意外,还有“礼神祀先”、“秋报”的功能,但此俗已渐渐淡去了。

在温州地区的气象俗谚中,类似“云涨中秋月,雨打元宵灯”这一俗语很普遍,而在不同的地区,只是说法稍显不同,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等。这就是中秋夜能预测来年天气的功能。

据《中华民俗方言文献选编·清嘉录·八月半》中称,中秋夜的天气状况,往往会被民众用来卜测来年元宵夜的晴雨。此举还颇“良验”。在《周恭肃集》中,他老人家称,“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周恭肃:吴江人,弘治壬戌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恭肃)。

如果说,来年元宵天气的好坏,可以从中秋之夜来预测的话,那中秋这一天,对于古代士子来说,则可谓一个能改变人生轨迹的日子。因为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往往会选在中秋这一天进行。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乾德四年,朝廷就曾就开科诏天下诸州,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乡试。四川也曾将省试的日子定在农历八月十五。秋天是桂花盛开之季,科举时代对考试及第俗称“折桂”。 而传闻月亮上的广寒宫有桂树。安排中秋日开科,与“蟾宫折桂”这个残酷而又美丽的情节有了某种联系。按《岁时广记》所载,“科举之年,中秋必有月”。不过,无月中秋,也是常事。只是不清楚这开科之“年”与中秋之“月”,二者究竟谁为因谁为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节日,一定给了古代士子转换人生角色的一个良辰佳机……

温州民间习俗中秋小摆设之“关爷神像”。

传统的中秋佳节,以这一轮圆月为题进入各类文艺作品,经各朝文人雅士的笔墨加工,或主角或背景,已成一种集体记忆、一种人生情结深烙心间。这也使得诸君对此有莫大的期待!于是,选用二三诗词,权当本文结尾——

范纯仁咏月诗曰:

白首相知有几人,良宵难惜醉醺醺。此心直欲清如月,外物何妨薄似云。

饮若长鲸吞巨浪,诗如老将纳降军。过从幸得闲中乐,好恶荣枯莫疆分。

赵孟頫咏月词曰:

行止岂人力,万事总由天。燕南越北鞍马,奔走度流年。今日芙蓉洲上,洗尽平生尘土,银汉溢清寒。却忆旧游处,回首万山间。

客无哗,君莫舞,我欲眠。一杯到手先醉,明月为谁圆?莫惜频开笑口,只恐便成陈迹,乐事几人全。但愿身无恙,常对月婵娟。

温州民间习俗中秋小摆设之“旌旗”。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