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国家地理》:邂逅的精彩和感动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6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许淑概 

标签:

编辑的话:80后的读者:很荣幸能成为这位老读者的“精神寄托”,他看到了《中国国家地理》华丽外表、多彩文字所传递的价值。也许正是如此详细的阅读,让他收获的比别人更多吧,愿这位读者在《中国国家地理》的陪伴下生活更精彩!
许淑概:“如果要我说《中国国家地理》带给我什么?我想说带给我一种生命的感动,一种无法忘怀的精彩,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而不仅仅只有知识。”
图为近期在阅读的几本有介绍到喀斯特地貌的《中国国家地理》。其中,最为详细的莫过于2011年10月刊的专辑,足有400页。

依稀清楚的记得首次得知《中国国家地理》是在大二(2010年),那天下午学校没课,便窝在宿舍上网,本想看下高中学校的网站,却在无意中发现高三班主任的博客,也是在他的博客中开始了与《中国国家地理》的不解之缘。在官网上,顿时里面精美的图片和带有魔力般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我,随后得知有出版杂志,便跑到学校图书馆查找,硬是没找到,心中难免有些失望。最后,只能利用周末时间去书店购买,拿到杂志后,便不停的翻阅起来,瞬间觉得这对于喜欢剪报和文字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现成的图册和写作范本。它们就像一道迷魂汤让我爱不释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期不落的订阅。

于是,《中国国家地理》成了我从大学时代以来最钟情的一本杂志。久而久之,养成了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刚开始看得有些吃力,因为都是新鲜的地理知识,涉及面很广,描述得也很到位。那时候心里总觉得只要读懂里面的文章就能带给我许多找都找不到的地理知识。

图为自己收藏的《中国国家地理》,每次朋友或者同学过来家里坐,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这些“红色本”,他们总会问是什么?怎么那么多?殊不知,这些对我而言,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曾经,也幻想着自己哪天也能写出那样的文章。不仅如此,在阅读的时候甚至还做起了笔记,从起初的零零散散,到后面的系统整理,笔记内容也涵盖地名、气候、位置、特征、种类、形成原因,连词汇都有整理。很快我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整理手稿,那本一直沿用至今,闲来无事时便会拿出来看看,重温一下文字的魅力。

今年四月份阅读重庆和缅甸专辑时做的笔记。
图中两小本是词汇本,左边是新的词汇本,比较规范,而且有分为峡谷词汇、建筑词汇、海洋词汇以及成语等。右边是旧的词汇本,记录比较随意和零散,虽有点破旧却愈显珍贵。

后来订阅多了,才发现其实《中国国家地理》是个很好的收藏品,既权威又独特,知识也不会过时。从那一刻起,自己便在旧书店和旧书网上大量购买。现今自己收藏的从2003年到2015年每期都有,自己也打算慢慢把前几年的都补充完整,至少要到1998年,因为刚好是从《地理知识》过渡到《中国国家地理》的时间。我希望能同它一起见证成长。

每逢写文章遇到无从下手时便会随手拿起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来翻阅,似乎总能在里面找到灵感,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于是,不管到哪里,甚至是上班,我的包里总会有一本《中国国家地理》,尽管现在手机上也都能很方便的阅读,但自己就是喜欢看纸质的,这或许就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上图为2015年3月份的《中国国家地理》,图中的庆元在浙江,以廊桥居多而闻名;自己从小在南方长大,所以对廊桥有着莫名的喜爱,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看完所有的廊桥并用自己的足迹和感受记录下来。

如果要我说《中国国家地理》带给我什么?我想说带给我一种生命的感动,一种无法忘怀的精彩,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而不仅仅只有知识。

最后,值此《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5周年之际,在此祝愿越办越好,把更多的知识和精彩带给读者。同时,也感谢高中的老师和自己此生能拥有这样形影不离的无声书友。

从2003年到2015年的《中国国家地理》,一期不落。自己也准备整个书架,以便于查找和分类,如今只是用明信片简单的隔开。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