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前童的花窗望历史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3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蔡榆 

标签: 人文照片   文化苦旅   

公元1233年的某个日子,一位仅有“迪功郎”功名的南宋士大夫,携家带口掣妇将孺,从黄岩上岙出发。我们已无从考证他此行是升官还是贬职,亦或是游历,也不知那天是艳阳高照还是斜风细雨,亦或是阴霾满眼。但这一家子在宁海梁皇山附近的一座叫惠明寺的庙宇前驻足停顿。

这一带山环水绕、藏风聚气的景象,令这位深谙风水之道的士大夫恋恋不舍。择吉地而居便是他在此后作出的一个决定。

那一年,这位姓童名潢的士大夫动土建村。由于村庄处在惠明寺的寺庙前,所以就称为“寺前童”。现名前童即来自于此。

位于宁海县西南方向的前童古镇,至今已走过760余年时光,至今尚保存有明清时期完整的、多为四合院的民宅1300余间,建筑手法上集砖雕、木雕、石雕等工艺为一体。近八百年来,古镇无声地展示着以“五匠之乡”著称的精妙工艺外,更让人领略这个耕读传家的儒乡风采。

凭着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深厚的积淀,前童古镇于1999年经省旅游局“综字第63号文件”批准,成为“浙江旅游城镇”(同期公布的还有我市永嘉岩头镇、大箬岩镇、平阳鳌江镇、南雁镇及南麂),并拥有一顶“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冠冕。

走进前童,试着透过雕刻式样各异寓意丰富的花窗,解读前童深厚的文化积淀,毕竟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与教育学、建筑学、工艺美术学、环境保护学乃至全部人文学科的相关信息……

前童卵石小径

信步卵石路

前童古镇的路面全部由卵石按一定的图案铺成。如果穿着布鞋在此漫步,你一定会惊讶于童氏前人的先见之明:那种效果不亚于如今风靡全国各地的足穴按摩。

为何不用石板呢?那样的话,造路岂不是更方便吗?

陪同采访的当地文保员童遵志先生称,先祖用卵石筑成拱型路面,是很有想法的,若遇雨天,雨水不但会很快将路面冲洗干净,而且也很快会从路面的卵石与卵石之间的缝隙渗进去,避免了路面积水,因为前人皆穿布鞋,这样就能保证不湿鞋。另外,用现在的话来说,卵石路面也能起到按摩脚底的作用。

那么多的卵石来自哪里呢?童先生回答:先人就地取材啊。

原来,前童附近的一条叫白溪的,就盛产这些卵石。相对而言,如果要用石板铺路,那得费多少人力物力与财力?后人不能不佩服当年这个做法的科学及合理。

顺带一提的,前童古镇整个布局呈回字结构的,街巷呈八卦型分布。村内人家门前随处可见小桥流水。梁皇溪从村后的西北方向潺潺而流,与村前西南方向而来的白溪,在村东交满汇,向东流向三门湾。村民淘米洗衣,极为方便,加上村东有塔山,村西有鹿山,有诗曰“塔峰斜峙双华表,溪水周流一玉环”。足见这里的光景是何等地宜居宜游。

石花窗
石花窗

透过石花窗

当木窗加玻璃无法满足城市里的人们某种需求时,人们便用金属物排列焊接,将自己像鸟儿一样置身一种叫防盗窗的框架内。而在前童古镇,至今还保存有手工打制、图案精美、绝无雷同且意蕴丰富的200来块石花窗。

如果说卵石路面相当注重实际功用的话,透过石花窗,那应该可以说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童氏前人理想或者说良好期冀了。

在前童古镇里信步,身边老房子山墙或沿街墙面上,色泽粉红的石花窗接二连三地映入眼帘。有以宝瓶、蝙蝠、寿字、万字、花卉瓜果、祥龙、鲤鱼等组成装饰图案,有在山墙上作为窗户的花栏杆,尺度较小,却很细腻,内容有“状元及第”、“五福临们”等内容,文字雕刻出现的比较多。还有就是文字和雕刻内容相辅相成,如石花窗上的“刘海戏金蟾”、“双龙抢珠”、“香草龙”等等,皆为民间视为吉祥如意的一些传统图案及纹饰,异彩纷呈。称奇的是,哪怕两个图案基本相似,这里的能工巧匠也会变换其中个别部件的位置来避免雷同。比如佛教上的万字,有些窗花是将它安排在下方,上方铺有铜钱,有些则反之。

在童遵志先生的帮助下,笔者找到当地从事花窗打制的童遵灶师傅。现年66岁的童师傅是当地为数不多尚在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员之一。

据他介绍:从24岁时跟随父亲抡钎打锤,算起来至今已有40余年从业时间了。文前所述的那200余块石花窗中,据称尚有他自己当年的作品。但童师傅的两个孩子没有继承他的手艺。

童氏先人为何不用木材制窗呢?况且树木材质松软,更易于雕凤刻龙!况且据《徐霞客游记》开篇所述:自宁海出西门……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地於菟(老虎)夹道……”由此可见,当年附近应该是树木葱郁,木材资源相当丰富。

童师傅解释道,主要是考虑石质的花窗不会腐烂,经久耐用。用于打制花窗的石材,有些是来自宁海长街镇上的,也有来自台州三门县的蛇蟠岛上的。这种叫做茶盘石的石材,质感细腻、色泽柔润,不能作为承重构件,却便于雕刻。

童师傅称,这种花窗以前在整个宁海县都有的,只是在旧城改建过程中,其他地方的花窗基本上都被毁了,就剩前童还保留一些。

他向记者介绍了石花窗的打制过程:先用钎子将石头弄成符合规格的石板,一般是厚度10厘米,长度为80至100厘米,宽为60余厘米。有了这块坯,然后再用凿子整平。接着画上花纹或图案,接着就是顺着图案将石板镂空,最后修整一下边缘。像这样一块石花窗,5天可以完工。但有些人家底厚实一些,便要求一些比较复杂的图案,那样工时也会长一些。像这种花窗,在建村的时候就已经用上了。最多的一幢房子竟然安上28扇石花窗。只是近三四十年时间来,当地建房子都不用它了。

明经堂院落
木雕

还原古前童

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明经”堂,因院内铺有“狮子滚绣球”图案(意为欢庆吉祥),又称“狮子明堂”。此宅系一幢四合院,大门上悬挂道光皇帝钦赐、浙江省学政所立“明经”匾额。左右两边的产柱上头分别刻有篆字“礼仪”“孝悌”字样,体现了主人的道德准则与思想规范。

院子天井上铺有八卦图案,门口雀替上有八仙雕刻,宅子中堂有宅主题写的“敦化伦凝道”四个大字。这些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文化有机结合的典型表现。

特别是屋脊上的堆塑:五只蝙蝠捧着一只寿桃,寓意“五福捧寿”;但这只镂空的寿桃里面是由两条鱼构成的一个阴阳太极图,下面紧挨着一道呈打开状的圣旨,意思为金榜题名。在这个构件的两旁,则是鲤鱼跳龙门,尽管还是鱼身,但已是“龙头”了,而且还能吐水。

在明经堂的中堂,至今还贴有七张旧时喜报,均为各个时期的童氏族人金榜题名的喜讯。随着年代的久远,这些当年曾经红极一时的喜报,已斑驳剥落,很难看清上面的字迹了。

出了明经堂,即到“职思其居”宅。此宅门楣上的“职思其居”四字为阳刻,两边门框上阴刻家箴:告往知来,一隅可发,未雨绸缪,诗义通达,量入为出;礼言周匝,勤俭成家,(广 吾)魏足法,山西泥闾,今时气甲。这是治家格言,也是退居后对人生的思索。主人将其刻于门楣,教育后辈子孙为其行为指南。此宅地面铺有梅花鹿,象征福禄寿喜,高官厚禄。据称此宅在清末民初,出过四位县令。

另有一处在名曰“群峰簪笏”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东侧厢房。

据童遵志先生介绍,靠南边两扇木窗的右边一扇,从下往上雕有一个虎头,意为避邪;再往上,则雕着莲子、葡萄及南瓜,寓意多子多孙;再往上则是飞来股包围着玉兰花,寓意金玉满堂。左边从下往上则依次是虎头,荸荠、菱及藕。荸荠的寓意是20年修20年补,再过20年做太婆,意思是教育人们要尊敬公婆、爱自己的媳妇;菱是聪明伶牙的意味,藕是藕断丝连,意思是即使夫妻分手了,但孩子尚在这里,不要将他忘了;另一层含义则是出污泥而不染。再往上则是牡丹花雕刻,意味着荣华富贵。

靠北边的两扇木窗最上部分及最下部分的雕花与南边的一致。但当中雕花内容则有所不同:左边一扇,雕着螳螂、蟾蜍及鲶鱼,其中螳螂与“堂郎”谐音,意为新郎;蟾则为蟾宫折桂;鲶鱼则寓意年年有余;右扇窗户则刻有种桑养蚕、蝴蝶及蝗虫草图案。种桑养蚕意含男耕女织;蝴蝶意指童家女儿长得美丽;蝗虫代表童家媳妇多生孩子兴旺发达。

由上,我们大致了解了童氏先人的理想在花窗上的隐性表现及期冀。他们将儒家积极的“经世致用”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堆砌福禄,他们金钱铺路,他们希望平升一级,他们期待众星拱月……一句话,子孙后代只有飞黄腾达,才有可能兼济天下。于是他们修身齐家,以期有朝一日治国平天下。

但从道家文化在此处的有机融入来看,似乎更有一番意味。期待的这一切如果无法实现,那就“乘风归去”,毕竟“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退而求其次偏居一隅,回归前童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淡然与脱俗!

所以,入世与出世、儒家思想与道家文化,才会结合得如此自然和谐,演绎得这样天衣无缝,绝无冲突。

只是这样的解释,不知童氏先人同意否?

前童多才俊

前童有“浙东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小镇”之誉,先人重视教育,崇尚诗书礼义,形成了耕读传家的传统。

童氏七世祖童伯礼,于明洪武13年即1380年创立家族学校,名曰“石镜精舍”,藏书数千卷,并先后于洪武18年、22年(至24年)两度聘请名师、大儒方孝孺前来为童氏子弟讲学。方也在此著书立说,传世的《逊志斋集》大部分篇章,都是当年“石镜精舍”的学生偷藏下来,续补成卷的。“石镜精舍”在历史上有它的特殊贡献,已被编入《中国教育辞典》。

据称,方孝孺不但为童氏家族的教育事业付出一定的心血(据统计,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童氏子弟科举得中者有202人),还奠定了对童氏家族组织与道德建设的规范性基础,主要表现在制定族规及祭祀制度。而且,还为童氏子孙制定了“敦孝悌、秉忠贞、广言行、明礼义、达家邦”十五字行辈。这十五字日后更成了童氏治家理族、安身立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体现了儒家学说在童氏家族建设中的全部要旨。

据童氏族人于1995年编的《宁海塔山童氏谱志》上称,九世祖童雍睦自幼随从方孝孺游学,曾目睹方在南京惨遭锯骨之刑,强忍泪血之痛,挺身请求安葬恩师零散之骸。康熙24年,衢州府学教授、宁海人陈大尝在为童氏宗谱作序时不禁感叹:

“呜呼,非童氏不能知先生之忠,非先生何以见童氏之义。一死忠于全,二全义于师,各尽人伦之道,以忠义之大,征之于克,谱牒之文,即天下之广,恐不能如童氏之贤也。”

在封建社会,前童的童氏家族共接到11道钦赐圣旨,如今在童氏宗祠内,还立有三道圣旨碑。近现代历史上,童氏子弟也有良好表现,辛亥革命革命时期,有着“浙江蔡锷”之美誉的童保喧,就是来自来前童,前童古镇还有一处号称黄埔楼的宅子,据说这里曾出过包括童保喧在内的三名黄埔军校学员。如今,童门里走出的文人学子专家教授艺人,共计有400余人。

真可谓地灵人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长达27年的游历生涯中,为何两度光临这里。

浣衣妇人

结语

方圆2平方公里的古镇,曲径通悠的卵石小道,恬淡宁静的小桥流水,青瓦黛墙的老宅深院,精美绝伦的各式雕刻,意蕴深厚的文化积淀,构成了前童古镇一派祥和写意的山水画卷。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宅院有些颓废,这是一部历史书,纸张业已发黄,但个中内涵依旧传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