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之源 千年之后依然是甘美“水城”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6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李小波 

标签: 文化苦旅   甘州区   

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这样描写国家的疆域边界,“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要把王朝的声威教化传到四方,东听大海波涛,西与流沙共舞。河西走廊,犹如中原通往西域的一叶方舟,悬挂着祁连山脉的冰雪云帆,乘渡绿洲沙浪,羌笛启程,春风不逝。

蜿蜒流淌的河流滋润着广袤粗犷的戈壁大漠,造就了一片片绿洲。在今天的甘州,塞外江南的风韵与田园风光的闲适是最让人意外的。无论是城区还是村庄周围,通常都是树影婆娑,芦苇摇曳,在连绵的山漠之间,更是遍布大片大片的沼泽湿地。它们交相辉映,呈现一派绮丽的水乡景色。摄影/陈冈

山河两千里,沧桑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星火点亮了炉窑中的彩陶,夏商周时期,羌、戎在此生息,春秋至秦代,乌孙、月氏迁徙繁衍,汉代前期为匈奴居地。由于匈奴的强盛掠地,阻断了汉朝的西进要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匈奴驱赶至玉门关外,设立河西四郡,东起天下武威,西至梦幻敦煌,从此,大汉帝国张开了国之臂掖,以通西域。

河西四郡之始的甘州是干旱地区的水乡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以觻得城(今甘州区黑水国北城)为中心,最先设置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置敦煌郡和焉支山以东的张掖郡,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析出张掖分置武威郡,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张掖郡治所迁回觻得。由此可见,河西四郡在80年的变迁中,从甘州开始,在甘州稳固。

甘州的山川形胜决定了在河西走廊中的原点地位。古人有“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选址原则。甘州南依祁连山,北靠龙首山、合黎山,东屏焉支山与武威和金昌市为邻,西与酒泉和嘉峪关相望。祁连山雄伟高峻,山体宽厚,山巅终年积雪,是天然的“高山水库”,润物细无声的融雪在谷地形成露头水源,水系发育,水源丰富。酒泉初选甘州之地,就是因为“城下有泉,其水若酒”。在西北半干旱的环境中,有如此甘美的水源,自然是聚落首选。甘州得名也是因为甘峻山下甘泉流淌,在城内形成天然水泽,芦苇茂生,芦花飞舞,素有“甘州不干水池塘,甘州不干水连天”之说。千年之后,依然保留“半城芦苇半城庙,三面杨柳一面湖”的独特景观。民国时期著名诗人罗家伦禁不住甘州抒怀:“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甘泉晚照”和“苇溆秋风”构成甘州八景的代表,是塞上江南的蒹葭水月。

甘州古城将城郭之固和优雅完美展现。透过清乾隆时期的甘州府城图和甘州府全图,依稀可以看出历史时期“半城芦苇半城庙”的风采。城市轴线向外呼应着山水之势,向内则布列有序,长街短巷古院落,遍及全城。城内设有官仓、草场、神机库、军器局、火药房、演武场等。绘图/于继东

丝绸之路之心的甘州是甘肃行省之源

丝绸之路南线自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兴平、武功、宝鸡进入甘肃境内至秦安,向西南到陇西、渭源、临洮、临夏,在大河家附近渡黄河后,再向东北过青海的民和、乐都到西宁,由西宁向北过大通、门源、峨堡,出扁都口经民乐至甘州。北线沿泾河向西北行,经礼泉、乾县、彬县、长武到甘肃的泾川至平凉,经宁夏的固原、海原,绕到甘肃靖远,从靖远过黄河至景泰、武威、永昌、山丹至甘州。中线是在南线的基础上开辟的,从长安出发到临洮后不到青海西宁,而是到兰州经永登,过乌鞘岭、古浪、武威、永昌、山丹至甘州。远去了战争的商业繁荣,使甘州充满着异域风情。汉人、蒙古人、粟特人、裕固族、回族、藏族以及众多的宗教艺术,在甘州共生为“和而不同”的人间乐园。由于甘州在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唐代文学家陈子昂上奏《谏武后疏》,认为“甘州山川乃河西之咽喉”,提出“河西之命系于甘州”,更加奠定了甘州河西首位的地位。

宋元之际,西夏崛起,蒙古南征,中原风雨,甘州的军事地位更加复杂多变,堪称西北建瓴的“十字路口”。西夏统治河西时,取甘州和肃州(酒泉)的字首,设甘肃军司,最早出现甘肃之名。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在甘州设甘肃路总管府,总管河西各处。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成立甘肃行省,是为甘肃省的起源。甘州行政地位的提升为忽必烈贮备了坚实的军事和经济基础,在中国版图混元一体的天下化成中,甘州功不可没。

长城九边首镇的甘州是文化融合之地

甘州在明代继续扮演着军镇的重要角色。在长城“九边重镇”体系中,按建置时间排序,分别建立了甘肃镇、宁夏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蓟州镇、延绥镇、陕西镇和山西镇。甘州作为九边首建之镇,地域范围东自松疆阿坝岭起,临洮双墩子界,西至嘉峪关,边长一千八百余里。不仅是地理形势之要求,而且是内外形势所主张。乾隆时《甘州府志》记载:“东有金城之固,西有玉关之严,南有祈连之屏翰,北有合黎之拱卫。”甘州不仅担负抵御蒙古、防守边地之重任,且肩负抚恤当地少数民族之责任,可谓“威控三边,襟带四维”。从汉代屯田戍边,到唐代丝路鼎盛,从元代行省甘肃,到明代九边首镇,甘州,不愧为“近而藩垣四镇,远而纲领九边⋯⋯际天极地,巍然一大镇也”。

多民族共处的甘州,风俗不同,习惯各异,宗教成了社会安宁的精神纽带,在各自的朝拜中得到慰藉,也遵守着行为的约束准则。今天甘州城东西格局上,佛祖西至,紫气东来。西南的西夏国寺、西来寺和木塔构成佛教中心,东北的老君庵、大马神庙和镇定塔,则供奉着本土神灵。甘州还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原理,在城内外建五塔连环,相生相克,护佑着城市和人伦的吉祥,与华夏政治的五岳五镇,佛教时空的五方五佛,道教天地的九宫八卦,有异曲同工之妙。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州不仅有桃花源般的诗意栖居,更演绎了人文化成的活水源头。一泓清泉竟然分为两翼,流淌为文流武派,后建池会合后建坊,题额“文武一道”,在全国所有的古城规划中独树一帜。苍茫西北,塞上江南。明代张掖文人张联元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在《北城旷览》中,写尽甘州一脉:

山光水色翠相连,万里云尽万里天;

黎岭氛消兵气散,戍楼尘满月华妍。

耕深健读桃花雨,卧饱龙骊碧树烟。

羌笛无声边塞远,鸣蛙低伴水潺潺。

文韬之,武略之。时空经纬铺就了甘州的城格,蒙古草原文化与青藏高原文化,中原汉族文化与西域多元文化,山水绿洲与大漠长城,裹挟着历史的烟云,汇聚成芬芳的丝路,甘肃之源,甘美天下。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