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最能体现边城气概的词牌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6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刘春慧 

标签:

这是画家根据北宋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意境,描绘而成的表现词人羁旅情怀的场景。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渐黄,让人在一瞬间就能触摸到词人感慨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衰残的愁思。

宋词的灵魂藏在词牌中,每个词牌都有着动人的意蕴与出处。在多达上千种词牌名中,有一些是以地名命名的,比如八声甘州、六州歌头、石州慢、扬州慢等,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代表。

边塞大漠影响了“八声甘州”的词牌气度

八声甘州这一词牌音节以慷慨悲壮为主,与六州歌头、唐代的凉州词等曲调一样,源于西域边塞,因此最初也被文人墨客用于边塞题材的诗词。到了宋代,词人柳永等人开始选用此调,来描写游子乡愁和羁旅寂寞情怀。在词人不断的吟咏当中,八声甘州这一词牌成了兼具雄浑高亢、哀婉惆怅等意境的代名词。八声甘州之所以能够引领独特的词风,还要从甘州这个地名说起。

甘州,现甘肃省张掖市所在地,是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河西走廊腹地。张掖古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这里有荒漠,有绿洲,也有冰川雪山。南达青藏高原,北抵蒙古大漠,西通新疆以及中亚和欧洲,东连内地,是陆路交通枢纽,也是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张骞、班超、法显、玄奘这些影响历史的人物,曾踏着这方土地、爬过披着红色霞光的丹霞山走向文明之门,引领华夏文化发展的方向。从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这一段丝绸之路也是汉唐盛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即便繁华褪去,昔日的辉煌已如驼铃声般渐行渐远,这里依然是华夏文明史中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没有枯林古道、长河饮马,但是戍边人的清苦和寂寞已经跃然纸上,在无边的大漠边城,雄伟壮阔又荒凉的戈壁色彩,跟铁骨铮铮而又落寞的将士情怀是契合的,都散发出一种让人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正气。

因地理位置重要,这里还是昔日汉军与匈奴的主战场。伴着声声驼铃、阵阵羌笛,似乎可以策马奔腾穿越到狼烟四起的上古之城。在蔽日黄沙散去之后,是那广阔无垠、气势磅礴的山脉,它们披着红色的霞光,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守卫着这片荒凉的大漠。

这样的场景,极易触动旅人寂寞悲壮的情怀。在词的创作中,词题一般和所写的内容或意境相关,所以词人选择词牌十分谨慎。八声甘州音节苍凉雄浑,所以精通音律的北宋词人柳永用它来抒写他的怀才不遇、流落多舛的情怀,则更具有感染力,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也因此为后人所咏唱。

比如在著名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里,柳永写道:“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全词以词人登高临远为主线承启上、下两阙。上阙是登楼凝望所见之景,下阙则以不忍登高临远直抒乡愁,写景抒情逐次展开步步深入。秋雨、残阳、孤水,词人笔下的画面由近及远,忽明忽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色调虽为暖色,却有一片凄凉之气;意蕴虽然厚重,却令人无法承受其重量。

曲词演变造就了八声甘州的独特韵律

事实上,在成为著名的词牌之前,《八声甘州》只是唐代的边塞曲,到了宋朝才逐渐演化为词牌。

作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边塞曲有着独特的地位。这种艺术形式的曲式结构复杂,且歌舞乐并,其中还融合了唐十步伎中各部伎的精华。在唐人崔令钦所撰、成书于762年的教坊伎中,所载的大曲就有《甘州》、《凉州》等46首之多。

甘州又名八声甘州、潇潇雨、宴瑶池,是从唐大曲甘州中的一段改制而成的独立乐曲,取边塞甘州城名而命之。据张掖河西学院音乐学院的刘文荣先生介绍,八声甘州实际是由一些相关联的单曲组成的成套乐曲,存世的唐大曲《甘州》曲谱,现存于日本,加序曲共有八韵,谓之八声甘州。

到了宋代,随着音乐由宫廷过渡到民间,文人音乐的兴起引领了对前朝曲调填词的潮流,这样一来,宋词这一文化瑰宝有了形成的力量和源泉。八声甘州由于其表达离愁别绪的特殊感情,逐渐由曲演化为词牌。

继柳永的《八声甘州》后,此词牌深得宋代词人的偏爱,苏轼、张炎、辛弃疾等词家也写下了属于自己情怀的《八声甘州》。

张炎,这位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为北游归来的失意惆怅和寄怀老友的离愁写下了一首凄婉动人之作。《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这首《八声甘州》上阕忆旧,下阕伤今,末尾“却怕登楼”一语毕,惆怅寂寞全上心头。挚友聚散与乡国衰亡,令人无语凝咽,他的低吟,定格了南宋末年的哀婉之声。不知是词牌选择了词,还是词选择了词牌,同样的基调让人置身千百年前的甘州。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