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他脚下的路,也是他头顶的云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9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网

标签:

巴丹师傅凝神望着画布,手中一只蘸着矿物颜料的画笔悬停在空气中,似在思考下一步该如何下笔。在他面前是一副完成度超过一半的唐卡,唐卡上万千神佛,大多都已着色,朱砂红是身体,孔雀蓝是衣衫,金箔粉末是头顶的帽冠。

矿物颜料与普通颜料的最大区别在于几百年后色泽依然光鲜,这也是唐卡作品得以经年传世的秘密。

巴丹师傅作画的地点位于香格里拉称尼村,这里也是首届迪庆唐卡论坛的举办地,特意赶来参加论坛的既有松赞林寺的三位格西,也有众多对藏文化感兴趣的旅行者。

显然一届唐卡论坛的影响力与展出作品正相关。迪庆唐卡中心的巴丹师傅和他的弟子们两天前就开始忙碌布展了,整个展区一共悬挂着超过一百副唐卡作品,其中十八罗汉系列价值连城,让每个慕名而来的参观者都有不虚此行之感。

在论坛中比巴丹师傅更忙碌的是一位身穿传统褐色藏袍的中年人,他就是迪庆唐卡中心的创始人扎巴先生。他的头发又长又卷,笑容也自带温度,所有人都会在遇到他的第一时间觉得这个康巴汉子很帅,帅的不仅是颜值,更是气质。

唐卡论坛历时两天,其间既有大人物们高谈阔论的开放式论坛,也有为旅行者举办的初级唐卡课程。论坛上大家各抒己见:唐卡虽然有形有态,但其核心却是非物质的,因为绘制唐卡的过程需要以诚相待,更有虔诚画师,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因而唐卡最终以其非物质性申遗。
 

而对大多旅行者来说,唐卡初级课程更有吸引力。老师先为大家讲解唐卡来历,随后在他一步步的分解动作下,每个学员都勾勒出佛像的轮廓。原来唐卡绘画借用了大量几何图形的辅助,眉眼之间的比例都大致相同,天分高的半小时就能跟老师画的一模一样。老师也会对每个人的作品做出点评,比如佛像嘴唇的厚度,眼睛的长度,线条的粗细都决定了作品最终呈现的美观指数。有时老师也会帮忙修正,浅浅几笔之后,那佛像立刻拥有了庄严的神态,这也让一些打算进一步深造的求学者有了动力,“我什么时候能画的跟老师一样?”正是这种可以更上层楼的心理暗示,让很多旅行者本来只打算在香格里拉待两天,可打包行李时却发现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一步步领会着唐卡的精妙奥义。

扎巴格丹先生介绍:“成立唐卡中心的初心有两个,一个是让那些家境贫寒的迪庆本地青年掌握一技之长,另外也希望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获得一种了解迪庆文化的途径。”

黄昏时院子从讲堂变成狂欢派对现场。称尼村能歌善舞的姑娘小伙带领大家跳起锅庄,这种舞需要前后转圈,于是篝火把大家的身体两面都炙烤得暖意融融。除了院子里的聚会,二楼酒馆里也人影婆娑。酒馆由这所百年藏房的经堂改造,中间的柱子需要两人合围才能抱住,围坐的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瓶香格里拉本土啤酒。这是适合回忆的氛围,在大家汇聚的目光中,扎巴先生讲起了他的故事。

下午扎巴先生在唐卡论坛开幕式的发言中读了一首诗,虽然他的音调听起来总有一种外国人说普通话的奇妙效果,却比字正腔圆的播音腔动人得多。那首诗叫做《故乡与我》(文:德勒少爷)

我不能拾起一块故乡的石头

我只有把石头放回故乡的土壤里

我不能捧起一汪故乡的雪水

我只有把雪水洒进故乡的江河里

我不能依恋一个叫故乡的地方

我只有把自己放进故乡的人群中

故乡,才是我的

我也是,故乡的

扎巴先生的父亲在年轻时沿着茶马古道来到印度,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小扎巴也在那个炎热国度出生长大。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说那时并没有电视电话,每晚的唯一娱乐就是听父亲给大家讲关于家乡的故事。“父亲总提到家乡洁白的雪山和幽兰的湖泊,太美了,小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回到家乡。父亲还说家乡是一个叫做称尼的地方,在藏语里,称尼的意思是水旁的村庄。”

扎巴在16岁时终于回到故乡。在学校里跟一群比他小七八岁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汉语,他被大家亲切地叫做大哥哥。虽然他语言天赋很好,可毕竟半路出家,于是语调里就混进了一点点咖喱味道。

毕业后扎巴进入政府机关,当所有人都觉得他将在仕途中一帆风顺时,他却突然辞职了。要知道那还是公务员属于金饭碗的1995年,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承担不稳定生活的魄力。

下海后的扎巴成立了香格里拉最早的涉外旅行社,由于他精通汉语、藏语、英语和印度语,为人又无比热心,于是导游做得风生水起,许多国外考察团都点名必须由扎巴随行。几年后扎巴与他们合作出版了《茶马古道》、《澜沧江的故事》等英文作品。

显然扎巴的梦想并不止于此。“以前马帮在入夜后除了自己搭帐篷,有时也会入住尼仓,这就是最早的民宿形态了,我想在茶马古道上重新建起尼仓。”为了让更多的旅行者有个落脚的地方,他到美国和瑞士学习酒店管理,回国后建成了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里第一家精品酒店,叫做阿若康巴,翻译成汉语就是“来吧,朋友!”现在阿若康巴不仅开在香格里拉,在丽江束河也有了分店,扎巴想通过这一个个尼仓把茶马古道重新连接起来。

扎巴还找到《背包十年》的作者小鹏,一起合作把自己家的老宅改造成背包十年青年公园,也就是首届迪庆唐卡论坛的主会场。

扎巴说别看青年公园并不在古城而在位置相对偏僻的村子里,可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旁边都是最传统的老式藏房,住在青年公园里的客人可以到藏民家体验最纯正的民风民情,比如学习打酥油茶,做糍粑糕,看他们如何给牦牛挤奶。而且后山连着高山牧场,连绵无际的牛羊群落在身边穿梭往来。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团住在这里,他们来这儿学唐卡,参与牧民劳动,这才是最接地气的旅行方式,因为可以了解当地人是如何度过一天,一年,乃至一生的。”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