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围龙屋 聚族而居的理想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2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李珩 

标签:

有人说围龙屋是“夯土的史书”,记载着客家的发展史和客家人的生活史。在粤东客都梅州,这样的“史书”迄今仍有两万余部。它们熔铸着客家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聚族而居的家族理想,在这层层围拢的客家建筑里代代相传。
围龙屋是一种规模庞大、空间低矮的半封闭式建筑,主要分布在粤东梅州及其下辖的兴宁、五华、平远、丰顺等地。图为兴宁市福兴镇锦华村的松山围,始建于清初。方形的堂屋,处在围龙和水塘构成的椭圆形空间中,体现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
摄影/李力

许多年以后,我眼前仍然会不时闪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座座背依青山、面向田畴的围龙屋,在广东梅州的山水间星罗棋布。“围龙”如盘龙,“化胎”似龟背,半月形的池塘与殿堂式的堂屋,与我十年前初来乍到时别无二致。这青瓦白墙,在青山碧水间四平八稳地屹立着,威风凛凛,岿然不动。

从中原到赣南、闽西,再到粤东、粤北,后来又扩张至海南、台湾、湖南、广西、四川、香港……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勾画出的这一条条客家迁移路线,是两晋以后为躲避战乱,中原人被迫南迁的苦涩记忆。迁入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客户”、“客家”,“客家人”的称谓才由此得来。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为免受土著的排斥,获得安定的生存环境,客家人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此时的岭南,山峦丘陵间尚有大量荒地可供开垦。但毕竟山多田少,为少占耕地,客家人依山建屋,渐渐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角楼等建筑形式,尤以围龙屋存世最多,造型最独特,也最负盛名。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陈敬哲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