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濟天下 襟山帶河——荥泽古城的千年往事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6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李小波 

标签:

这里地处古老中原,大水汤汤的黄河和远古的大泽滋养了这里的土地和文明,我们的先民在这里生存、生活、生产、征战和创造,演绎出了一场场荡气回肠的历史大剧。同时,时光也无声地改变着一切,城市、运河等等或繁华一时,然后就飘散在历史风烟之中,留下无尽的未知,也留下无尽的探索空间。历史文化学者李小波在探访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之后,撰写下了这篇文字,引领我们走进数千年的荥泽往事。

从新郑国际机场到惠济区,城郊线与地铁二号线自南而北穿过,20个站点,大约两分钟停靠一站,依次穿过二七区、管城回族区和中原区,铁轨在地上地下的光影转换中,仿佛穿越了一部郑州的城市史。

荥泽古城复原图
荥泽古城沿袭荥阳郡(县)、三川郡而传承,多有兴衰重建。本复原图根据清乾隆年间的《荥泽县志》的记载绘制,其范围较秦汉时期的荥阳故城小了很多。对于荥泽城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四门四座庙,街道不相照。四门四座庙是指:紧挨西城门的是城隍庙,南门的西边是南大寺,东门的南面是文庙,北城门里是关帝庙;街道不相照是说荥泽城内有十道街,这十道街互相错着,这样的布局非常奇特。绘图/郦雯煜

出机场的保税区,忙碌着临空型的立体经济,南部的二七区是郑州交通的缩影,因为火车拉来“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在京汉铁路矗立起郑州的城市丰碑。随即进入的管城回族区,有郑州商城遗址,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将都城迁于此,西周灭殷后,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分封在这里建立管国,同时,周朝在郑州地区的封国,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密国、巩国等。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中,一座遗址成为城市的最大遗产,也是城市发展的底气,果然,迎面而来的中原区,不露声色地顿显霸气,想当年,“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的恢宏,“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放射状古道,一句河南人的“中”,尽在言中。地铁的尽头,穿过横亘着的连霍高速,一下进入黄河南岸6.4万亩森林覆盖下的绿野芳踪,这便是惠济区。虽然名称是2004年才由邙山区更名而来,但是,在郑州历史上,惠济区却是郑州的活水源头。黄河穿越邙山的束缚后,在这里舒展开来,这片襟山带河的土地上,荥泽古城在数千年时光流转中或隐或现,将黄河东流的水袖,挥洒出惠济天下的风姿绰约。

一条鸿沟将黄河缝合成荥阳故城

进入惠济区的古荥镇,大街路面刚刚复浇了一遍柏油,显得十分澄亮,青色的仿古屋檐断续显现,墙上斑驳的腻子灰正等待粉刷上色,当地人告诉我,政府正准备打造荥泽古城,两年之后,一个新的古城景区将展露出来。

古荥历史文化名镇
沧海桑田 古城牧歌
如今留下县衙、文庙、关帝庙等建筑的清代荥泽县城,其实只占据了秦汉荥阳故城的西北一隅,更为广阔土地上的荥阳故城遗迹,早已随着历史烟云和黄河屡次泛滥的泥沙湮灭不见,只剩黄土、蒿草,所以才有了惠济八景之“古城牧歌”。在昔日的城墙边、运河旁牛羊漫步,大历史上的沧海桑田之变,就在眼前。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从遥远的战国时期便存在着城市,因处于荥泽之阳,便有了荥阳、荥泽等不同时期的称谓。在一次次河流泛滥和人世变迁之下,古城渐次淹没,只留下了县治所在地、今天古荥镇周边的城隍庙、关帝庙等若干遗迹。

穿过繁忙的工地,在当地文史专家张振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韩国,秦汉屡有修建的荥阳故城的遗址旁,这处城池残存的夯土城墙已经淹没在荒草丛中,夏季野外的飞蚊让路过的两位女士不停躲避,我开玩笑说,被这里的蚊子咬了也有意义,因为亲身叮住了历史的记忆。

荥阳故城的城墙并非方正,东西城墙长约1980余米,北城墙约1860米,南城墙约2000多米,北窄南宽,呈“钟”形,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仿生学”手法,将城市修建成有灵性的动物或者器物形态,比如平遥龟城、泉州鲤鱼城、南阳梅花城、开封卧牛城、南京虎踞龙盘等等,使得城市象征生命吉祥、生生不息的有机活体。也许,在古人眼中,荥阳城的“钟”形,会让这座城市如同晨钟暮鼓和黄钟大吕般的悠扬激昂、名声远扬。


荥阳故城城垣遗址
城池南临索须河,东临荥泽和鸿沟,北依邙山与黄河,为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周长7000余米。现在除东城墙被河水冲毁外,其他三面城墙基本保存完整。城墙下宽上窄,底部建在生土层上,由黄土版筑夯成,细密坚实,夯层清楚,城墙上一排排版筑夹棍痕迹,清晰可见。古城兴起于春秋,修建于战国,兴盛于秦汉,荒废于北魏时期,从兴起到衰败,荥阳故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辉煌和沧桑,如今只剩下了残垣断壁。这里“东有鸿沟通淮泗,北依邙山临黄河,南临索河连嵩山,西过虎牢接洛阳,地势险要,为南北之绾毂,东西之孔道”,地理位置重要。摄影/王炳才

荥阳的得名,一般认为来自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的“荥波既潴”,相传大禹治水时,将济水自温县引入黄河,南溢为荥,汇集成巨大的荥泽,战国时期,韩国在荥水北岸筑城,根据山南水北为阳的原则,取名荥阳。但是,何为“荥”,仍然没有说明白。我宁愿相信“荥”与经脉中的“荥穴”有关。古人把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情况与自然界水流动向比拟,将气血流注从小到大、从浅到深的状况分为“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5类,气血在井穴里汇聚,在荥穴处开始流动,从荥穴流过来的气血逐渐汇集,经过输穴、经穴,最终流注到合穴里,达到隆盛。荥,“所溜为荥”,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古荥泽犹如承前启后的吐纳体,在中国河流中江、淮、河、济“四渎”中,将黄河、济水贯通,最后连通淮河,“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在“四渎”中勾连其三,其地位可见一斑。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荥冶铁遗址应是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河南郡铁官的第一个冶铸遗址,这里发掘出了冶铁炉基、陶窑、四角木架柱坑等遗物。其中椭圆形炉、鼓风设施、泥质模具和煤炭的使用,以及发掘出的铁器产品如脱碳铸铁、铸铁脱碳钢和球墨铸铁等,都彰显了我国古代冶铁技术的先进,对研究我国冶金史具有重大意义。绘图/郦雯煜

荥阳故城曾经是郑州的历史文化中心,由于古荥泽的存在,文明在这里自春秋时代便开始繁衍。《左传》中记载,这里是林木畅茂、麋鹿出没的野性天堂,早晋楚争霸时期,这里便率先成为“国际霸权”的舞台,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而霸,在古城东北隅建“践土台”,踌躇满志。当晋国一分为三,进入战国时期,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台”,韩国魏国正急于瓜分此地之时,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东方齐国,也把目光聚集到古城。由于古荥泽的存在,成为黄河与济水之间的水上捷径,魏惠王首先开凿鸿沟,引水入济,韩国灭掉郑国后,建都新郑,占据了黄河两岸的核心区域,鸿沟不仅成为韩国的南北通道,而且变成了列国群雄的“国际水道”,《史记·河渠书》记载:“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在鸿沟的带动下,鸿沟和荥泽周边,辐射涌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大都会,大梁、陶、寿春、彭城、睢阳等,在秦国东进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荥阳一直是东方枢纽,《韩世家》记载:“秦拔我成皋、荥阳,置三川郡”,可谓痛心疾首。对秦国而言,则尽显豪气,《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三川者,中原文明的脐带——黄河、雒水与伊水汇集之地,郡治就在荥阳。

冶铁印象

春秋战国的历史痕迹,犹如古荥泽的水流漫散开去,在夕阳下星星点点,散落在这片中原的土地上。

到了秦末,烽烟并起、英雄逐鹿,慷慨豪气若黄河大水,在南北的摆动中冲击出星野般的河道,北至渤海入海,南到淮河并流,汹涌澎湃如同激昂的交响乐,在楚汉之争的高潮中,在楚河汉界两侧回响。

今天游客到达的楚河汉界——鸿沟,是一条位于荥泽古城西北不远处、今荥阳市广武镇境内邙山的山涧,山涧东面有霸王城,西面是汉王城,中国象棋的楚河汉界即源于此。其实,历史上的鸿沟范围远大于此,从这里经过荥阳故城的东面,向南一直延伸到开封以南的沈丘,形成“中分天下”的历史分割线。当年刘邦和项羽在这一代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拉锯战,从军事和经济地理的角度看,刘邦之所以能够安然守城,是因为占据了敖仓的经济命脉,正如谋士郦食其所言,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紀廟豐碑
焚身脱主义无双,日月争光血满腔。
奂代碑铭绵铁券,数椽祠宇灿银缸。
车乘左纛心何壮,骑走西门气未降。
可叹重瞳频窘汉,空留砾边冷乌江。

荥泽古城的历史地位是全方位的,一路陪同的张振明老师曾经是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馆长,遗址位于古城墙的西侧,我们到达时正在维修,冶铁遗址的情况主要靠张馆长讲述。盐铁经济是古代国之命脉,齐桓公就是依靠管仲的盐铁专卖而成就春秋五霸之首,《管子》对这里曾有记载:“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见于荥者也。”冶铁工业是战国商业资本投资的主要对象,也极大刺激了荥阳城市发展。汉代的盐铁经济更是国之大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因此造就强大的西汉帝国,西汉的大商人如宛(南阳)孔氏、临邛(邛崃)卓氏等,发展到“拟于人君”的程度,俨然西汉的福布斯榜单。荥阳故城的冶铁遗址跨越了战国至汉的时段,与战国开凿鸿沟和秦汉繁荣的时间一致,出土铁器300余件,由于冶铁业的兴盛,荥阳被西汉主管财政的大司农桑弘羊誉为“天下名都”。

俯瞰纪公庙
刘邦得天下后,在荥阳西门外修建一座纪信衣冠冢,后世屡有祭祀。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蒋介石率领国民政府要员于右任、林森、陈立夫、程潜等十数人前来纪公庙祭拜,并勒石刻匾。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民国元老于右任的诗句:“广武山前野草春,将军殉国此焚身。刘兴项仆成陈迹,独有忠臣庙貌新。”绘图/张丽佳

张馆长告诉我,国内汉代的冶铁遗址不少,但是,“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而同时期冶铁遗址,面积能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足称可观。“冶铁的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铁农具带来了手工业、农业的巨大进步。同时,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个汉兵能对抗三个匈奴兵,匈奴是铜兵器,我们是铁兵器,但刃是钢,比铜兵器厉害。兵器厉害,才有飞将军李广一箭射入石头,才有卫青、霍去病的光辉史绩。”

古荥镇纪公庙内历代碑刻
古代建造的纪公庙现已无存,仅存唐代以后重修庙宇和赞颂纪信的碑刻三十余方。其中以书法家卢藏书写的石碑最为珍贵,碑额篆书“汉忠烈纪公碑”六字,碑文隶书字迹清秀端庄,吸引了无数书法爱好者来此临摹拓写。右图为古荥泽八景之“纪庙丰碑”。
供图/惠济区委宣传部

纪信将军从这里走出了一条城隍的神路

荥阳古城的东城墙已经被河水冲毁,东北角修复的一隅当地人称为钓鱼台。站在高大的残墙边,望着周遭的荒烟蔓草,我眼前似乎看到了2221年前,这里的景象和故事。

那是楚汉相争中刘邦的艰难岁月,司马迁在《史记》中只寥寥数笔,即将纪信将军义胆传奇跃然青史:“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闲出’……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在历史评价中,大都用“纪信诳项”或者“纪信诳楚”予以褒奖,多有认为纪信是安汉第一人,但是,战火之后谁来安葬英魂,唐代诗人胡曾惋惜道:“汉祖东征屈未伸,荥阳失律纪生焚,当时天下方龙战,谁为将军作诔文。”

历史有幸,纪公庙自隋代开始修建,唐代将忠臣义士列为国家重要祭祀对象,唐玄宗天宝七年(748 年)下诏: “忠臣义士墓前建寺宇”,其中就有“汉将军纪信”。纪公庙现存历代碑刻 30 余通,碑刻运用了不同的形式记述纪公庙的变迁和纪信的功绩,堪称“纪公丰碑”,其中,尤以唐《汉忠烈纪公碑》为最早,且艺术、史学、文学价值也最高。纪公庙后来历代维修,只有元代有所荒芜,清军入关后,对汉人所崇拜的忠臣义士仍都加以颂扬。清顺治十年(1653 年),朝廷对纪信墓周围的居民——守陵户,除漕运一役外,其他徭役和车辆一概免之,更有利于对纪信墓的保护和建设责任,并专门成立了负责纪公庙春秋大祭的会社。

现在纪公庙于2004年重新大修后对外开放,汉代风格的门阙颇有气势,八字形照壁上刻有“德配山河,忠冠日月”,祠堂内壁的中轴线两侧,排列着羊、狮等石象生,正面的汉代大坡顶木构建筑是祭祀的享殿,供奉着纪信的彩塑坐像,两侧的对联写道:“脱鸿门危奠汉王业功超过三杰,解荥阳厄成高祖德兴汉一人。”西汉三杰分别是开国功臣张良、萧何与韩信,可见纪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享殿后是纪信的衣冠冢,其实,被项羽烧杀后,衣冠也难存,名以“衣冠”,乃百姓的凭吊之情。纪信墓中经过发掘,出土文物零散300余件,人们十分关心究竟埋葬了将军的什么遗物,结果显示是一辆王车,是否当年的汉王“黄屋车”不得而知。但是,这也许正是将军的荣耀,身体虽已不存,但乘坐的战车安然陪葬,仿佛将军仍然端坐在古荥阳的东门,刑可以暴,志不可凌,纪信安汉,魂兮归来。明代诗人李棠赞曰:“汉业艰难百战秋,焚身原不为封侯,敢于诳楚乘黄幄,遂使捐躯重泰丘,隆准单骑从此脱,重瞳双眼笑谁酬?天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万古留。”

随着时光流转,纪信逐渐从人变成了神。中国的城隍,是民间和道教奉守城池之神,城就是构筑的高墙,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人们将护佑城郭,保一方百姓的城隍拟为人神,作为城市特定的保护神。虽然在道教有各种城隍的神灵,但人们习惯以人格化的名人作为当地的城隍爷。刘邦取得天下后,厚赏追封纪信,在上林苑打猎修养之地,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以荥阳为中心的城隍,就是纪信的化身,城外为人,城内为神,昔日安定汉家,今日护佑苍生,从河南、山西、甘肃等纪信征战的地方或者有影响的区域,将军走出了一条从人到神的生命路径,这条路,从荥阳故城出发。

城隍庙壁画
画面中描绘的是纪信焚身救主的事迹。陆机在《汉高祖功臣颂》中赞道:纪信诳项,轺轩是乘。摄齐赴节,用死孰惩。身与烟消,名与风兴。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刑可以暴,志不可凌。贞轨偕没,亮迹双升。帝畴尔庸,后嗣是膺。供图/惠济区委宣传部

惠济流水连接古今的清明上河图

出纪公庙侧门,正在修建大运河博物馆,荥阳古城、纪公庙、城隍庙等历史遗迹,都与隋唐大运河开凿密切相关,在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惠济桥的发现、修复和展示,给运河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惠济桥、惠济村、惠济镇、惠济区,一桥演绎了政区的变迁,时空通达。

惠济桥附近的古河道源于隋唐运河的通济渠,通济渠西段起点称为汴口,汴口是通济渠西段引水的口门,隋唐时期,通济渠先是从黄河中引入水源,唐后期通济渠逐渐衰落,北宋时又从洛河中引水,南宋时期与金政权对立,黄河人为决堤,黄河改道,汴河断流。元至正年间,行都水监贾鲁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庐室,坏禾稼,百姓已其毒”,重新疏浚北宋漕运故道,引京、索、须、郑四水通于淮河,后人为纪念贾鲁治河功绩,将新河命名为“贾鲁河”。曾经的汴河一直连通开封,成为清明上河图的源头风景。今天看到的惠济桥建于元末明初,河道也与曾经的隋唐运河有一定偏差,但是,作为大运河的核心中枢,“南北之绾毂,东西之孔道”,九州腹地,通衢八方。

荥泽城隍庙
因感念纪信将军的大义大勇,汉代起多个地方就将纪信作为城隍祭祀,古荥镇的城隍庙就是其中的代表,此外安徽芜湖、宁国,甘肃兰州、天水,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福建南安等30余座城隍庙祭祀的也是纪信。荥泽城隍庙主殿威灵殿为明代建筑,26根十余米高、直径约70厘米的楠木立柱依旧显示出恢弘气势,是郑州最早、保存最好的城隍庙建筑。供图/惠济区委宣传部

在中国,治水英雄都会名留青史。从大禹到贾鲁,对于郑州的意义更不一般,南方的漕运经过黄河补给京城,从西安—洛阳—开封,水利的变化影响到中国都城的东移趋势,直到元朝定都北京(元大都),隋唐大运河与元代京杭大运河交汇,水利的兴废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在华夏一统的历程中,九州是最早的理想政区,大禹在中原治水,划定政区时,将四正(东、南、西、北)、四隅(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加上中央,随山刊木,任土作贡,奠定大一统的大九州,在冀州、荆州、兖州、梁州、雍州、青州、扬州、徐州的四面八方的基础上,确立了大中原的豫州版图。离开惠济桥时,当地人说这里曾经有座大王庙,原来就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供奉的。

惠济桥现状

这座小小的荥泽古城,洪然惠济天下,正如顺治年间《荥泽县志》中描述的盛况:“碧栏石瓮若长虹,附居者烟火万家,往来者贸迁万种,诚一邑之雄镇也。”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