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黄河行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4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艾若 

标签:

“黄河十年行”的活动已经进行了4年。每年,由媒体记者、专家和环保志愿者所组成的考察团队,风尘仆仆20天,行程11000公里,早起晚宿,颠簸崎岖,饮食无规,其中甘苦,常人难以承受,不亚于新的“长征”。10年的时间于黄河只是短短一瞬,但我们仍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记录黄河流域的自然变化,环保考察与媒体发声并行,以期促进黄河生态可持续、良性地发展。
摄影/许兆超
苦—高原如猛虎
2012年深秋的“黄河十年行”,我们由西向东走黄河,过青藏高原海拔4499米的鄂拉山口时,已经白雪皑皑。此时的我们还没有高原反应,众人沉浸在初见雪原的兴奋之中。
傍晚抵达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传说中的“高反”出现了,世界第三极毫不客气地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只见队员们接二连三地“倒下”,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央视记者李路。他脸色煞白,坐在宾馆一层的前台直喘气,我们想把他搀到二楼房间休息,但他已没有力气上楼。
我赶紧和同行的专家赵连石老师一路小跑到街头诊所买药和氧气袋。李路有心脏病,虽然吸氧,仍不见好转。大部分队员都回房间躺下了,我来回跑了两次,上、下楼数次,气也不够喘了,头痛欲裂。此时的我,只好自保,不能继续照顾病号了。
躺在床上,打开电褥子,我不得不静静地煎熬。一直觉得身体不错,原以为自己能扛得过去,但面对现实,却再也逞不起英雄了。
李路老师最终无法坚持下去,在当地医生的帮助下,赵老师雇车连夜将李路送下高原,送到五六个小时车程以外、海拔2000多米的共和县才转危为安。
玛多,真是名不虚传,有多少硬汉子在此为其“折腰”。玛多是上黄河源的必经之关,若能在此经受住考验,剩下的路程也就不在话下。
去年在玛多、麻多“高反”时,我很后悔参加黄河行,并暗自决定,明年再也不来了,这样的罪,人生经历一次也就够了。可今年,我又第二次带队上路。
辣—惊魂腾格里
2013年7月31日我们来到宁夏中卫,我们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卫士们会合,他们带我们到腾格里工业园区寻找排污企业。比起修建正规的污水处理池,引管道进沙漠排污成本要小很多。去年来到腾格里时,沙漠腹地大大小小的排污池令人触目惊心。若不是有人带领进入,这些排污池在起伏沙丘的掩护下难以被人发现,但这些污水却可以直接污染仅处于一米以下的地下水。
这里的湿地绿洲看上去风光尚好,也有鸟儿空中鸣啼,然而它们前方一两公里处就屹立一座大型化工厂,烟囱还肆无忌惮地冒烟。面对烟囱,面对地下水受污染的沙湖,“绿色中原”的崔晟突然跪下,双手合一,默默祈祷。
8月1日一早,我们驱车直奔去年我们曾报道过的两个巨型沙漠化工污水池。不知是否缘于工厂员工的疏忽,昨天已经勘察过的化工区门挡竟然打开了,于是我们长驱以入。带着惊喜与忐忑,深入化工污染腹地,熟悉的味道与场景次第展开。
一左一右,两个巨大的化工污水池在晨光中泛滥着浓重的类似蓝墨水的味道,刺鼻难闻。一块块石头扔下去,激起一片酱油色的涟漪。本想向腹地挺进,再拍直插沙漠的管道排污,但据当地牧民透露,自从我们一干媒体曝光后,现存化工企业已有所掩盖,很难再取证。如果在这里逗留太久,被工厂发现,我们很可能被困,后果将不堪设想。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果断撤离现场,迅速撤出腾格里工业园区,这才松了口气。
酸—行路何其难
去年,晋陕大峡谷山西段遭遇夏季特大洪水,黄河公路被毁得坑坑洼洼且泥泞难行,尤其是夜里,我们误入山中,一条山道跑到黑,眼前总是出现断路。最后,我们让老乡带路,才重又走到黄河边。当夜,风雨交加,凌晨才赶到吕梁。
11月初的吕梁,风雪强劲,高速公路被封,山路走到一半,又不得不退回来。
今年,在黄河小浪底水库,我们想过黄河大桥,小浪底水利枢纽要收门票;绕道农村,却又遭遇河南农民索要过路钱。老老少少将树木横在道上,有的老人还光着膀子端着碗,真是从未见过这阵势。好在我们车上有一位河南郑州人,他和当地人说“我们是找你们村长的”,以官压民,这才勉强放行。
今年初夏,我去了一趟欧洲,旅游大巴从德国高速路进入法国,呼啸而过,根本没有收费站,国与国之间没有岗亭,没有交警,后来又进入比利时、卢森堡、荷兰,都未见有拦路收费的,而在走黄河的路上,过路费就交了万元。
8月7日上午,风尘仆仆的我们将大面包车直接开到了黄河源头,这说明今年雨水不大,公路建设也不错,而这也正是我们此行多数人所担心的。一旦旅游开发至此,祸害也将至此。
甜—巧逢古尔邦
去年行至李家峡,正好赶上当地人在过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有如汉族人的春节,与开斋节、圣纪节并列为伊斯兰三大节日。古尔邦节当天,人们沐浴更衣后盛装来到清真寺聚礼,而后回家杀牲血祭。
我们来到尖扎县一个叫上李村的小村子,刚进村就看到一大群牛被赶着在路上走,随着逐渐往村中走再被各家领回宰杀。每家的经济条件不同,买来牛的大小也不同,有的家庭甚至买来藏区的野牦牛以彰显自己的富足。按照传统,自家宰杀的牛无论大小,除了自家食用,还要分给穷人,确保所有穆斯林都能分得肉食。
一头小牛不愿前行,一位老汉在后面推,他的两个孙子在前面拉,累得满身大汗。我们见状也赶忙上前,有的帮忙拉拽,有的帮忙抬小牛的屁股,终于将小牛“抬”回了家。
而后,我们来到村支书冶建文家,观看了宰牲的全过程,品尝了他们自家熬制的砖茶、馓子和花馍,体会了一次古尔邦节的气氛与欢庆。
闲聊时,村支书的大女儿为我们端上了一大盘洋芋粉丝,放上自家种的青红椒、大白菜和洋葱,色彩赏心悦目,味道口感也是一流。午饭时,支书又张罗着给我们煮了一大锅面片,配上自制的咸菜和炒菜,大家撑得人仰马翻。
看来,“黄河十年行”的过程也并非全是艰苦、疲惫和触目惊心,也有这样安逸的欢乐时刻。

责任编辑 / 徐国荣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