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大发现的100年后,我们还能发现什么?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2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标签:

发现中国·探岳极境之旅

2009年,时值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了《发现中国》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特辑,这本特辑是对于100年间中国的地学工作者们探索国家富强道路、建构中国形象所做出的努力和工作的总结。在彼时,我们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100年后我们还能发现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珠穆朗玛峰,这个地表的至高存在。珠峰,曾经是神秘的、难以到达,然而在如今,通过自驾到达珠峰大本营的人已经不计其数了。而珠峰8844.43米的高度,也成为了人尽皆知的数据。

因为测量技术的进步,珠峰峰顶冰雪深度的精度,还有珠峰本身地壳运动的原因,每一次对珠峰高度的求证,都代表着一个崭新数据的诞生。如果数据总是在变化着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测量珠峰?

那是因为,每次一次对珠峰高度的求证,都是人类探索自然、探索自己的奋斗过程。而发现,也是如此。正是发现,使得人类从丛林走向平原,从陆地走向海洋,从荒蛮走向文明,也正是发现,使得地球的形象和国家的形象更为清晰。

那么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呢?环顾地表,似乎已经毫无秘密可言。环顾生活之中,似乎万事万物已经尽在掌握,正如今日用手机就可以找到答案的我们,正如提出“发现中国”的我们。

然而如果当我们将目光移向公路难以到达的地方,移向占据中国陆地面积百分之十几的沙漠和戈壁,移向遍布青藏高原的腹地,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些广袤的区域之中,依旧有着人所未知或少知的秘密等待着我们的发现,这些地球的秘密被地球用荒漠,用戈壁,用雪山,用冰川,用峡谷精心地隐藏起来,只对那些孜孜以求的人展现。

由此,我们的发现注定需要披荆斩棘。

而2018年《中国国家地理》携手一汽-大众共同开启“发现中国·极境之旅”活动,便是开启新一轮的发现。

极者,登峰造极也。

我们将这一旅程称之为极境之旅,因为“极”即是发现的极致,同时也是道路的极致。

高寒、暴雨、沙尘暴、泥石流…我们的发现中国·极境之旅,也正是遇到了这样的道路环境。因为只有深入极境,才有可能在这个互联网和自驾旅行时代发现人所未知或者少知的景观和地理概念。

这些景观和地理概念或者因为难以到达所以人所未知,人所少知;或者因为没有得到全面的认知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和关注,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在极境之旅中的发现,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它们的存在和意义,这是本次“极境之旅”的关注点,也正是“发现中国”在2018年推出的初心。

发现·中央戈壁

在中国,戈壁是一种长期被忽略的景观。

然而如果我们手里有一张地图,我们就会发现,戈壁的确是非常广袤的,而当这种广袤与沙漠相遇,就可以用无尽的瀚海来形容了,在地球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亚洲中心腹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环绕中,正是中国最大戈壁的所在——中央戈壁。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来到这片土地,面临的第一个难关,就是突围茫茫沙漠。

中央戈壁,之所以被称为极境,正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酷干旱的地理环境,我们并不是第一批到达这里的人,在历史上,中亚最伟大的探险家瑞典人斯文·赫定就曾经来到过这里。

而他人生中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也与这里有关,第一次是他率队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时,水尽粮绝,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他一人爬到了和田河边,遇水得救,他用靴子灌水,回去又救活一人;第二次就是他在穿越这片戈壁之时胆结石发作,困守在此,所以这片地方在斯文·赫定的笔下被称为绝地。

那么,除了发现这片亚洲中心的绝地之外,我们在中央戈壁,是否还有打破通常认知的收获呢?

这就回到了沙尘暴的话题,在雾霾到来之前,每年冬天北京的人民都是要吃沙子的,而大部分人关于戈壁是沙尘暴策源地的认识,也都来自于那些紧闭门窗,蒙头大睡一早醒来还是要吃到沙子的经历。

但沙尘暴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如果消灭了沙尘暴我们就能得到一个美好的世界吗?沙尘暴又跟这片土地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深入中央戈壁…

当我们真正的走入到这片戈壁腹地,可以发现脚下的土地仿佛铺上了一层漆黑色的地毯。仔细观察,这如墨一般的颜色其实来自于砾石表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黝黑泛光,宛若岁月把玩过而留下的包浆。

其实,这层黑色物质是“荒漠漆”的一种。

作为一种自然奇观,“荒漠漆”只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古老而稳定的戈壁中才能见到。它的成因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是由于铁、锰等金属在石头表面凝析出的氧化物。因此,“荒漠漆”虽在只在砾石的表面形成了薄薄的一层,但却是千百万年的时光印记。

在车轮碾过的土地上,我们可以发现这层黑色的砾石下面是细碎的沙尘。

戈壁上的狂风无法将有一定质量的砾石吹的更高,但砾石层下面的这些碱性沙尘由于质量轻,则可以乘着沙尘暴的快车去远行。它们不仅中和着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更为渤海和黄海中的小岛带来宝贵的土壤。

除此之外,沙尘暴还为亚马孙雨林这个地球的绿肺带来了养分,沙尘气溶胶含有铁铝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也有助于海洋藻类的生长,那么海洋藻类给人类的文明带来了什么呢?除了渔业之外,还有氧气,是海洋以广阔的面积为地球提供了90%的氧气。

所以沙尘暴的形象不是绝对邪恶的,它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

而中央戈壁的形象也不是瀚海中的死亡之地,它也缔造着生机,它们出现在人类文明之前,也将与人类的文明继续共存。

正如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说过的那样:“我们只能在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知,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知到什么程度”。

因此,我们一路驰骋,翻越沙海与戈壁,只为寻找与发现:

在艰难之路上,寻找颇具挑战的景观地标;

在极境之地中,发现难以企及的风景与少为人知的真相。

2018,《中国国家地理》与一汽-大众TAYRON的“发现中国·极境之旅”,便是将要带你以更成熟的思维与开阔视野享受世界。

摄影:吕雷亮 张凯 陈锐

(广告)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