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茶:中华茶文化的活化石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30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网 作者: 董存荣 

标签:

蒙顶山,一行行茶树层层叠叠遍布山峦之上,从高空俯瞰,如大地指纹,透露着这片土地的秘密。云雾缭绕中,生长出的嫩叶自由舒展、绿意欲滴,正是这片片绿叶经过自然雨露的滋养和2000余年来制茶人的创造,改变了中国和全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蒙顶山,这座爱茶人心目中的妙境,经历和见证着茶的源起、发展、传承,是茶文化的活化石。

从成都方向前往雅安,过了成都平原,就进入由平坝、台地、丘陵构成的蒙顶山茶区,望不到头、看不见边的茶园,令人一下子置身于碧波绿浪中。

蒙山、蒙顶、蒙顶山,不同的称呼,指的都是同一座山。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蒙山茶”“蒙顶茶”,现在都被称作“蒙顶山茶”,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各自的习惯。

蒙顶山,山体不大,名气不小,很多时候它都是一种名茶的代称。从地理成因来说,它是龙门山延伸余脉中的一座断层山;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它是一座茶叶堆积起来的名山。

天然造化 地道珍品

从地理的角度讲,中国西南地区是茶叶的原产地,四川盆地是最为宜茶的地区。东起奉节,北到广元,南至泸州叙永,西止点是雅安。盆地西部由龙门山脉与大雪山脉在盆地南缘沿大渡河、岷江延伸出的一系列山脉,共同构成一个L形分布,其前端若干中低山、丘陵、台地、平坝、河谷等,是从古至今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产茶区,四川的雅安、乐山、宜宾等重点茶区都分布在这个地理带上。

蒙顶山正好处在L形的顶端,占据四川茶区的黄金位置,天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绝佳。

蒙顶山茶区具有最宜茶叶生长和优良品质的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气候中的诸多因素,比如降水、气温、光照、季节、云雾、寒潮要素,每一个都恰到好处十分不易,但蒙顶山茶区却也占尽天时,四季分明,气温适度,降水充沛,光照均匀。

从气温来看,一般认为适宜茶树经济栽培的年平均温度应在13℃以上,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和产量。蒙顶山茶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3.3℃,可以说夏无酷暑,冬无极寒,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以降水而言,理论上茶园要有较高经济效益,需要的年降水量应在1300毫米以上,而且茶树生长期内的年降水量应当达到70%以上。根据气象部门的长期实地观测,蒙顶山茶区的年均降水量为1774.3毫米,年雨日均达218天以上,生长季节内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4—96%。不仅降雨多,而且时空分布比较均匀,平坝河谷区5—10月的总降水量几乎都在1000毫米以上,可以说完美符合。常年细雨绵绵,烟霞满山。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最有利于茶树生长。

就光照而言,蒙顶山茶区呈现云多、雾多、夜雨多的特点。年阴天日数为270—285天,年平均日总云量都在八点五成以上。阴天多,低层的空气湿度大,因而雾多,使得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并且光照以漫射光为主。由于茶树适宜在漫射光下生长,光合作用的有效性高,有利于多种营养物质的形成,从而提高了茶叶的品质。蒙顶山及其周围茶区的光照条件恰好满足了茶树这一特性,与国内其他名茶产区气候的比较,各项指标均占有明显优势,故茶树健壮、枝叶茂盛,病虫害少,茶叶品质更为优良,产量也相对更高。

茶叶先天条件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土壤。

蒙顶山茶产区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大量分布低山、丘陵,起伏变化大。低山形成缓坡或者山间构造梯地,坡度大多在8—15度,表土为紫红色沙质泥土,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蒙顶山茶核心区,土壤大多属于残积、坡积土壤,土质疏松,呈团粒结构,土层非常厚,土壤表层有机质非常丰富,肥力充足,且由于地表水的作用,使土壤黄化,呈酸性反应,是茶树生长最为适宜的土壤。茶区自然植被十分良好,土壤的排水性强,降水多但少渍涝,云雾缭绕,雨热同季,干旱频率极低,为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最为优良的条件。

天时地利,自然赐予蒙顶山恰到好处的环境,当然出产好茶。

以茶叶的水浸出物指标为例,这是指茶叶水溶物质的总和,主要含多酚类、可溶性糖、水溶果胶、水溶维生素、游离氨基酸等,其数值高低反映了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多少,标志着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叶品质的优劣。茶叶水浸出物含量一般在30%—47%,而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一般要38%才能达标。蒙顶山茶的水浸出物总量高达42%—46%,具有“形美、色润、香郁、味甘”的特点,彰显于天下名茶。代表茶品有千年流传的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和雅安藏茶等。

茶香氤氲 时光千年

中国的名山数也数不清,但是像蒙顶山这样以茶文化为内涵的胜地,却是屈指可数。上世纪80年代,四川省公布的首批十大风景名胜区,蒙顶山与峨眉山、九寨沟、长江三峡等“大腕儿”比肩而立,底气十足就是“茶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茶叶的起源,巴蜀地区是发源地。史籍中能找到的关于茶的记载,是在汉代巴蜀文人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的作品中,其中王褒《僮约》“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在茶史上非常著名。

起源阶段,蒙顶山有茶祖吴理真开山种茶。

在蒙顶山天盖寺,有一方清雍正六年(1728年)的《天下大蒙山》碑,碑文记载:“迄今石端昭垂,在在足考曰:祖师吴姓,法理真,乃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脱发五顶,开建蒙山,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乎异常……”,被我国著名的茶学专家陈椽教授认为是“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植茶记录”,对应的年代是西汉。

茶祖从古至今被当作神祇供奉在蒙顶山天盖寺,是茶文化起源时期不可忽略的典型符号。

茶文化成熟时期,蒙顶山茶因为“贡茶”和“以茶易马”迎来了它最鼎盛的时代。

唐代都城长安出现了“比屋之饮”,“贡茶”大行其道,唐代的诸多史籍中留下蒙顶山茶入贡的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唐宪宗时期宰相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唐敬宗时期李肇撰《国史补》:“风俗贵茶,其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唐懿宗大中年间杨晔所著《膳夫经手录》:“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等等。

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贵大师园仁从长安归国,唐朝皇帝赠给他的礼物中,就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作为天子礼物,蒙顶山茶成为了国家礼茶。

“茶圣”陆羽《茶经》对蒙顶山茶未有过多涉及,究其原因,应是他四川在考察时,或因山高路远,未能到访当时的蒙山茶核心产区,而是从七八十公里外“擦肩而过”,同时当时蒙山茶入贡不久,名气和影响还没那么大,从而在《茶经.八之出》中只留下“雅州名山、百丈山”的粗略记载。所以后人有诗云: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后期茶叶典籍如晚明茶人许次纾的《茶疏》中就有“古人论茶,必首蒙顶”的记载。

蒙顶山贡茶的历史一直沿袭到清末,清代光绪年间名山知县赵懿编纂《名山县志》,还详细记述年贡茶从准备、采摘、制作、发送等各个阶段的礼仪规矩和全部流程。所幸的是,当年贮存贡茶的银瓶、锡瓶等实物,至今存在故宫博物馆,是蒙顶山贡茶最后也是最实在的历史见证。

宋代的“以茶易马”中,蒙顶山茶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有宋一代,大多时间实行“榷茶制”,从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开始,就制定严苛的条律,禁止民间茶叶买卖,蒙顶山茶区所产茶叶绝大多数的时间被专用博马。北宋神宗时期,不仅在四川设置茶马司,还特别颁诏曰:“其雅州名山茶,今专用博马,候马额数足,方许籴买。”直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不仅重申诏令,还再次颁诏:“诏曰:熙河、兰湟路以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恪遵神考之训。”皇帝如此颁诏,可见地位非同一般。

从北宋神宗到南宋孝宗时期一百一十年间,名山茶年产量大约在200万斤左右,最走俏时“一百斤名山茶,可换四尺二寸大马一匹”。南宋时期,也曾一度每年以茶易马二万匹,可见其生产规模、经济效益的辉煌程度。

到明清,以茶易马的延续,造就了以雅安为支点的茶叶贸易,形成了绵亘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川藏茶马古道”,以其高山峡谷、山横水远、背夫壮歌闻名于世,书写了藏汉之间纵贯古今民族团结、兄弟友谊的美好篇章。

从古代到今天,蒙顶山茶区都是藏区最重要的茶叶供给基地。今天的蒙顶山茶区,依然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名茶产区之一,在四川省茶叶生产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借助于现代技术,对茶园进行标准化绿色生态管理的同时,蒙顶山茶区还在茶树良种繁育方面独树一帜。在茶树良种繁育场,可以看到一行行标注着不同品种的茶树,叶片、大小、形状、色泽各不相同,这里先后建立了茶树良种母本园、苗圃园、品种区试园、茶树良种品比园和品种资源圃,并从福建、浙江、云南和本省等地引进福鼎大白、福选九号等品种40余个,利用本地丰富的茶种资源优势,选育出多个省级茶树良种,目前,每年面向全国提供良种茶苗15亿株。

词赋风流 蒙山一叶

一弯细叶,慰藉了千年时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和生活。

从普通国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到文人墨客的操琴品茗,再到高僧们 “吃茶去”的玄妙禅机,茶文化在中国庞大的文化体系中独成一系,滋润了国人的身心,茶之“冲淡闲洁,韵高致静”成为了中国人精神的象征。蒙顶山茶,在文化传承中多有彰显。

光华闪耀的唐诗之中,也有众多有关蒙顶山茶的诗文,最有名的当属白居易。

白乐天是爱茶、懂茶之人,其诗云:“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新蜀茶寄到,即呼童汲来渭水烹煎,其欣喜之状,跃然纸上。蜀茶之中,乐天又独好蒙山,君不见,他的《琴茶》诗里写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琴与茶是白居易晚年“穷通行止长相伴”的心爱之物,弹琴他最爱听《渌水》一曲,饮茶则把蒙山茶当作老友,个中热爱,溢于言表。

诗人郑谷笔下的蒙顶山茶园是“蒙顶茶畦千点露”,正是诗人崔道融的心头好,所谓“一瓯解却山中醉”。“郊寒岛瘦”的诗人孟郊,当他没了茶叶,“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时,向朋友呈诗“乞茶”:“锦水有鲜色,蜀山饶芳丛”,“幸为乞寄来,救此病劣躬”。孟郊想要的“蒙茗玉花”,就是蒙山茶。

北宋时,以擅长墨竹名世的画家文同得友人寄奉蒙顶新茶,画家以无锡惠山泉水烹饮,顿觉身心清爽:“冰霜凝入骨,一啜咽云津”,他的诗句“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更是流传千古。

如今,人们说及最多的句子,当是“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号称“天下第一泉”的扬子江中金山寺泠泉之水,冲泡蒙顶之茶,当为绝配。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蒙顶山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贯穿于中华茶文化的发生、发展、成熟的全过程,是茶叶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

从源头开始,在茶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能找到对应的闪光点,千百年酝酿的浓郁茶香一直延续到今天。历史上很多的名茶产区衰落、转业甚至消失,但是蒙顶山茶区依然站稳中国的名茶产区,并开启了以茶文化为支撑的融合发展。

蒙顶山茶无疑是中国茶叶的典型代表、中华茶文化不折不扣的活化石。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