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塞北,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地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01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网

标签: 资讯   

过渡与交汇,走进生态承德

9月29日,中国·承德·围场,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承德市人民政府、中国国家地理·营地和华侨城海南集团共同举办的“生态文旅与乡村振兴实践创新论坛”暨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地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圆满举行。

为落实好、举办好此次论坛暨签约活动,会议前,承德市市长柴宝良及承德市政府诸位领导与华侨城、中国国家地理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后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此次活动的目标是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塞罕坝考察时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塞罕坝精神”深深植根的承德围场,邀约政府、企业、媒体、科普专家等数十位嘉宾,共同探索生态文旅与乡村振兴新趋势。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作为本次活动,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宣教和绿色生活的重要倡导者、策划者和推动者,进行启幕致辞。

承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树国、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副司长余立风、中国国家地理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倪明涛四位嘉宾分别进行了欢迎致辞。

随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承德市人民政府、华侨城全域旅游公司及中国国家地理·营地就“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地”事宜签署四方合作战略框架协议。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副司长余立风、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陈建英、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书记高俊虎、华侨城华南集团副总经理、海南集团总经理赵小刚、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总经理郭颖谦、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书记安长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孙立良共同见证了此次战略签约。

主题分享环节,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承德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封捷然、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总经理郭颖谦、华侨城全域旅游公司副总经理陈维民就各自所在领域做了精彩演讲。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宣教基地管理室主任李鹏辉作为活动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承德作为京津冀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的生态价值。承德市围场县、隆化县也是生态环境部的定点帮扶县,他相信,通过这样的创新实践,未来在培育壮大两县生态优势、推动实现绿色发展方面将迎来更加积极的进展。

生态与文旅,体验生态承德

生态遇见文旅,既是新时代下的创新之举,也是传统文旅项目转型的趋势之一。

承德市政府张树国副市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承德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定位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亲自倡导的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的独特价值,并高度期待生态、文旅、乡村振兴创新结合的思路,在承德率先落地开花。

生态文旅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环节。生态环境部科财司余立风副司长表示:在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绿色生态同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共同提升,促进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

谈及承德文旅和生态的独特性,中国国家地理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则用科学层面的观点来分析。他说:过渡和交汇产生的丰富和交融,正是自然界的魅力所在。户外环境中的营地,是展示、体验自然界的有效载体。李社长曾多次来到承德,他说:承德恰恰是中国境内极具特点的地理过渡、文化过渡地带。通过系统科学梳理,再有艺术加持,将这种自然之美转化成可感可知的体验,一定会给公众带来与众不同的承德之美。

“绿色发展”是华侨城始终坚持的奋斗底色,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倪明涛表示,华侨城愿在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承德市委市政府、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的通力合作下,挖掘承德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价值,导入新发展理念,开创新型承德文旅项目,为国内生态文旅的有序发展提供借鉴和引导,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样本。

乡村与振兴,点亮生态承德

一个自然生态营地,不仅是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也是探寻自然人文之美的平台,更是一方水土、一方民众重绘乡村美景、实践乡村振兴、再次开启创业的宝贵契机。

通过系列污染排放大数据的分析,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贾峰主任分享到:“中国采取了比发达国家同等发展阶段严的多,亦比现行标准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这样的措施,换来了环境质量、公众健康、能源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的良好结果,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则是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实践带来的最重要的成果。”

贾峰高度赞誉承德的生态文明实践,他还欣喜地与嘉宾分享自己对于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地的选址建议、骑行线路、牧场景观等方面的畅想。从产品到行动,贾峰也从超低能耗建筑、生态有机食品、教育教学内容的基地搭建,从风力能源、低碳建筑等技术赋能,从全民骑行总动员、自然生态营地、塞罕坝双碳论坛等IP的内容赋能,切实提升承德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引领性,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前沿性。

作为“东道主”,也是对塞罕坝精神最为了解的承德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封捷然,讲述了塞罕坝精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感人故事。“59年过去了,几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人工造林115万亩,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封捷然说到。获得了环保类最高奖项“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和林场工人们,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和自然共荣共生的智慧,也代表了我们艰苦卓绝的生态实践,更证明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

在中国国家地理躬身践行12年,很早就以“风物之旅”IP引领国内文旅创新的实践者,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总经理郭颖谦,通过“本土文旅IP”和“提升国民自然素养”这两个初心,清晰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的品牌内核。

郭颖谦也就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地基于不同草原、山地、森林等差异化的地理地貌,未来即将在承德境内串点成线的营地规划;陆续引入承德的京津冀自然爱好者的目标;落地承德的生态文明重磅赛事和活动;开发挖掘的承德独特自然生态资源等诸多落地动作,都将对当地产生产业层面的赋能,令人期待。

在主题分享环节,海南华侨城全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维民,向各位领导嘉宾介绍了华侨城诸多文旅项目板块建设成果,就华侨城文旅项目生态发展理念、环保理念进行阐述,同时将华侨城在生态营地产品发展类型思考内容进行分享,展现华侨城在创想中探索打造创新型文旅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共建与共创,赋能生态承德

最后,中华少年儿童救助慈善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卫中、中科院动物所博士、石探记创始人陈睿、黑弓运营总监冀翼,与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总经理郭颖谦就未来的共创方向展开了开放式探讨。

作为社会公益组织,非常看重公益的实效。卫中相信: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寓教于乐的体验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他也希望有机会参与营地共建,切实提供对于承德市内相关儿童的帮扶。冀翼则从技术角度提出了她对文旅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思考,未来通过科学+艺术的技术加持,将扁平化的内容和乡村形态进行创新演绎,会有很多可能。

陈睿补充道:自然是人类最原始的东西,对自然的探索是每一个孩子内心最深的渴望。他曾深度考察美国、英国等地的科考站,在陈睿看来,自然科学是教育里非常纯粹的一种,乡村又是自然教育极佳的场所,对于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地项目,他也表示充满期待。

生态,是包容与交互;生态,也是共融与共存。在坝上夜色下,诸位嘉宾共同体验了扎营活动,以最简便的方式走进自然,感悟生态。相信,随着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地在承德的逐步落成,随着更多共建伙伴参与到“理想之地”的营造中来,更多公众将可以来到营地,体验承德、读懂承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