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坑 红茶 以正山小种之名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5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张小溪 

标签:

2022年9月,我第一次抵达光泽。尽管多年前就知晓“干坑”是距离桐木关不远的产茶区,也对比品鉴过干坑等区域的小种红茶,却不知干坑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光泽。知干坑而不知光泽,这显然是一个饮茶者的“非典型特征”。不知光泽而知干坑,恰也表明了干坑在小种红茶区域内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干坑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土壤富含矿物质,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干坑林场,幽深秘境中的理想茶区

光泽干坑林场,属福建省光泽县司前乡,地处武夷山国家公园西区,蜿蜒于海拔1938米的华东第二峰香炉山麓一带。至于缘何称作干坑,并未有确凿说法,一说是因曾住甘姓人家而名“甘坑”,甘家人善制茶,因此甘坑红茶之名不胫而走。若是叫“甘坑”,倒是更切近茶之甘。地图上搜索,可以看到在湘赣粤各地有诸多“干坑”,甚至我的老家湖南浏阳也有“干坑源”这样的地名。但在茶界,言“干坑”,基本特指光泽干坑。

从光泽县城出发,沿北溪、清溪进入武夷山腹地,驱车一个半小时才能抵达干坑,途中还需经过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玲珑哨卡。溪流、山林、哨卡……与从武夷山开车进桐木关有非常接近的样貌。这里距离省会福州足足6小时车程,可谓幽深秘境。

光泽不只干坑有茶。西路(西溪区域)比如止马镇主打绿茶,多为新种植现代茶园,2010年后也开始做红茶,止马镇同时也保留着古老的擂茶传统,光泽县曾考古发掘过唐代的擂茶擂钵。北路(北溪区域)乃红茶区,司前乡是主产区,年代久远的老茶园集中于此。其实驱车一路路过寨里镇的山林里,底下隐着非常多“野茶”,大多为“野放茶”,可见历史上曾有可观的种茶面积,只是后来荒废了,只能从遗留的“茶洲”“茶富”“茶坪”等多达16个以茶命名的地名去想象当年的盛景。这些淹没在森林里的“野茶”也会有人采摘,制出的红茶充满野韵。

每年谷雨时节,采茶女们就会头戴斗笠,身背竹篓,到山坡上采摘茶叶,一派繁忙景象。

相较这些海拔三四百米的茶,茶园平均海拔超过900米的干坑红茶,品质更加拔尖。光泽县茶叶协会会长吕军曾找到这里最高海拔的茶树,约生长在1460米。再高,茶树也不喜欢了。这现象在桐木关也是一样。所以若是有人售卖海拔1800米的正山小种,你便知对方在吹牛。正山小种也没有“明前茶”概念,高山寒凉,清明尚未开采。

南方依然暴热的9月,进入干坑,终于觅得清凉。这里年平均温度14.6—16.7℃,年降雨量1900—2200毫米,植被茂密,物种丰富。干坑有很多小地名代表的小产区,比如横坑、大坑、崩山、陈家排。这些小山场周边常年受到保护的常绿阔叶林林相可爱,林边多竹子,竹林往下便是茶园,茶树生长在透气性良好的风化石土壤中,茶园中散落着200多年树龄的古梨树、香榧树。溯溪而上,可见茶园中突出的石头上放置着蜂箱。让人惊喜的是,干坑的野生茶树资源也非常丰富,有多处树龄达三四百年的野生小种茶树群落,被列入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毋庸置疑,这是非常理想的茶区条件。

透气性良好的风化石土壤,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地理角度看,干坑当属于“正山”

行走在干坑的茶山,我几乎下意识地将干坑与桐木关进行横向对比。

桐木关是公认的世界红茶起源地,它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毗邻江西。桐木关红茶以“正山小种”著称。“小种”是指茶树品种,“正山”狭义来说即桐木关。尤其是“桐木关正山小种”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法定意义上只有桐木关里的红茶可以写正山小种,干坑则只能叫干坑小种。很多喝茶人,也更追逐关里的茶,而干坑等地则被归于“外山”。虽然光泽县干坑与武夷山市桐木关都属于福建省南平市,只因分属两市(县),却命运迥异。

事实上,喝茶是件很“地理”的事儿。既讲究这块区域的岩层、水质、植被、品种、管护方式,也在意不同区域、不同的微环境造成的差异性。这就导致了“正宗”“正山”之分别。那么,从地理角度来说,干坑到底属不属于正山呢?

干坑与桐木关,其实仅仅隔着一道山岗。从干坑的陈家排到桐木关的挂墩,步行约一个小时就到了。如果从空中俯瞰,这片山域浑然一体,肉眼可见这两个毗邻的小茶区几乎平行躺在两个山窝窝里,都是一样的森林与竹林环拥,陈家排可以说是小号的挂墩。从旧日干坑林场茶厂所在地横坑开始徒步,翻过海拔1277米的垭口就到了陈家排,穿越陈家排后,再翻一个垭口,也就到了挂墩,总共耗时仅3小时。这条线路可能是一条延续了几百年的“古茶道”,干坑、司前乡甚至光泽县其他区域的红茶,或许曾经都是沿着横坑—陈家排—挂墩这条路线,运送至桐木关与星村。

从光泽回到武夷山,我专程去了一趟桐木关的挂墩,尝试从挂墩往陈家排徒步。挂墩的村民对陈家排很熟悉,63岁的项俭良会将蜂桶放到陈家排,采回来100多斤百花蜜,他说陈家排生态很好,路上容易遇到麂子、野猪、白鹇等野生动物。

不管是人的活动,还是茶树的生长,以及一座山的蔓延,都不以行政区域为界。那么以行政区域划分“正山”显然是不公平的。陈宗懋、杨亚军主编的《中国茶经》中的表述也证明了这一点:正山小种之“正山”,乃表明是武夷山脉北麓的高山地区之意,正山所指的地区为北纬27°41′35″—27°49′00″;东经117°38′6″—117°44′30″。以庙湾、江墩为中心,东至崇安皮坑口,南至建阳黄毛岗,西至光泽司前干坑,北至江西上饶铅山县武夷山镇,西南到邵武观音坑,面积约556平方公里。

气候方面的直观感受亦如是。2022年因为长期干旱,即使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玲珑哨卡沿大连坑溪流往里走,都可见干枯得厉害,地上铺陈着一层干叶。反而在干坑,沿着茶园走,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跟往年比,溪流虽小了些,但不至于如底下那么干枯。明显可以看出,横坑、陈家排与挂墩的气候,都是“正山”共有的小气候环境:降雨充沛、日照适中、“半天雾、满山云”,清凉的高山正是出好茶之地。

从地理角度看,光泽干坑红茶,无疑与桐木关一样,属于“正山小种”。而桐木关人对于干坑红茶态度迥异。既有坦然说陈家排茶园生态更好者,也有激烈认为干坑为“外山”者,桐木庙湾的陈水明师傅说得相对公允:干坑的地貌、茶种与桐木关几乎都一样,都是群体种变异,且正山小种红茶统购统销的年代,干坑红茶也都与桐木关红茶一起统购统销。

干坑小种红茶非遗传承人吴寿财燃起松柴,进行熏制过程中的生烟萎凋鲜叶工序,从而产生独特的“桂圆汤味”。摄影/陈志文

400年传承干坑红茶未来可期

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妆中的两箱正山小种红茶,揭开了西方“下午茶”风尚的序幕。而那两箱正山小种里,说不定就有着来自干坑的神奇东方树叶。如今光泽县的城市会客厅就用的“Gankeng1662”作为干坑红茶公共品牌。

同属正山区域,干坑与桐木关制作红茶的历史应是相差无几,工艺也是同一流派。干坑人的记忆中,有自己的骄傲,比如在当地流传的“天字一号”干坑小种。因品质上佳,“天字号”送至星村,对方甚至会礼待送茶人看戏吃饭。

无论是在干坑小种红茶非遗传承人吴寿财家,还是在觉龙茶厂的“青楼”,看到松烟从烟孔飘至楼上,一点点浸润入茶青或干茶中,都会有些恍惚,对时光的流逝心生感慨。吴寿财的祖先自江西南丰迁徙而来,已在此延续十代人,代代会做茶。常年劳作,76岁的老人家身手轻灵,相貌年轻。为纪念祖先吴英炳,他还在宅子旁建了一栋“英丙茶舍”。如今老大与老三在外工作,二儿子传承了制茶。村民陈美玲祖辈世居在陈家排,虽早已搬出陈家排两代人,14年前她又回到陈家排,与那里的茶有了深深的纠缠。一代代的人就是这样,生活在武夷山脉中,用来自武夷山的松枝燃烧,制作着来自山林里的茶,我们才能喝到这一口混着松香、干果香、桂圆香的甜润之茶。

以传统工艺,用松柴熏制而成的干坑红茶,茶叶呈黑色,茶汤为橙红色。
原本木质揉捻机器只有单组,作为干坑小种红茶非遗传承人的吴寿财,通过研究,制作出这种两组的揉捻机器,在保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摄影/陈志文

正山的茶其实产量很少。1979年划入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再也未新开垦茶园。既有茶园都保持着一种克制,2万亩茶园和谐散落在森林之中。与如今崭新齐整的无性扦插繁殖的茶园不同,干坑的茶树基本都是茶籽有性繁殖的群体种,它们生长出来会出现各种变异。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中,分布着这些具备多样性茶树的茶园,珍贵而稀缺。群体种采摘比较麻烦,很难“标准”化,不同的叶子采摘下来后,“自然拼配”放在一起制作,除了山场气息,还会呈现出更多芳香物质,口感更加多元,内容物更为饱满、丰富。

干坑和桐木,都拥有这优质的资源。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区别,干坑陈家排等地的茶园更“野”,不曾修剪,茶园茶树下基本长满各种花草,人为干扰更少。而桐木的茶农依旧居住在此,除了少数极其僻远的老丛茶园,大多茶园被更精心地照料。

有人追求茶极致的“野”,有独特风味与气息,但若完全放任不管,比如茶树上长满青苔就会“吃掉”一些叶子,茶的产量减低。如果病虫害多,或者冻害,受伤的叶子不利于走水,茶就会发苦。科学地说,茶园是需要适度管理的。

吴寿财家祖祖辈辈在干坑延续了十代人,代代会做茶。如今,二儿子传承了制茶技艺。摄影/心宁

茶的密码最后都融在了水中。在干坑,我们喝了一杯又一杯茶。喝到了它浓郁的山野气息,喝到了纯净,喝到了花香松烟香落入汤中,喝到一口口鲜醇饱满。最后余在口腔中的,是一股清凉。偶尔也有因为茶园偏远,茶青全要靠肩挑而导致萎凋时间过长造成“死青”,最终丧失掉一些舒展性。可是茶就如人呀,并不能“完美”。有了挑剔的饮者,有了合理的价格,未来干坑红茶应被更加精细对待。

“Gankeng1662”是光泽城市会客厅的干坑红茶公共品牌,让人遥想300多年前小种红茶揭开西方“下午茶”风尚的序幕。
从地理角度看,干坑的地貌、茶种、气候条件与桐木关几乎是一样的,甚至有人认为干坑陈家排茶园因人为干预少,生态反而更好。

2020年8月,民革福建省委会“同心杯”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工作队第一次来到干坑。他们与松烟香正山小种再次相遇,20年前深入味蕾的记忆被唤醒,顿时“沦陷”。如今,他们会熟练地用干坑小种做出各种风味的奶茶与巧克力。

两岸青年工作团队正在努力为干坑红茶正名——让长于正山区域的干坑红茶拥有正山之名。为此,他们与光泽县政府一起,推动制定干坑红茶的标准,提高红茶品质,不断塑造公共品牌,仅两年时间,干坑红茶声色渐起。

这一口层次丰富的松烟香红茶,未来可期。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