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 穿在身上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0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陈志文 

标签:

在天堑壑障隔绝出的独特地理环境中,古老的彝族服饰在凉山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五彩斑斓的服饰,与这片土地“天人合一”,既是千百年来对自然环境的应对智慧,又与彝家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更以一种无言却优美的形式,传承着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高山之上,蓝天之下,盛装的金阳县姑娘们翩翩起舞。其服饰颇能反映凉山彝族女装的特色:上衣大襟右衽,与儒家服饰文化以右为尊的观念不谋而合;百褶裙是全年龄段通用,呈喇叭状,裙长及地,动起来时裙褶闪动,显得轻灵飘逸;衣领则是立领,领与衣身分开,其上点缀着精美的绣花工艺和银饰,使女子的颈部显得更为修长美丽。同时,这些着装也体现出金阳彝族服饰宽大、简洁和典雅的地方特色。
看见了我美丽的服装,就知道我从哪里来
据彝语北部方言的三种土语差异,凉山彝族服饰分为以美姑、昭觉(部分)等为代表的“义诺”服饰,以越西、喜德等为代表的“圣乍”服饰,以布拖、普格为代表的“所地”服饰。三种土语区结合处的昭觉,富有“中国彝族服饰之乡”的美誉
三种土语区服饰,在男子着装上最大的差异,就是裤脚的大小。图左边的男子,身着“义诺”服饰,裤脚宽大有如裙子;中间男子身着“所地”服饰,小裤脚看起来精神干练;右边男子穿“圣乍”服饰,裤脚为介于大、小裤脚间的中裤脚。女子服饰更加斑斓多姿。
图中间两位身着“义诺”服饰,其中一人戴着经典的黑色千层头帕,即“瓦片”头帕,另一位则在帕子上着盛装的银斗笠;右边两位所穿为“所地”服饰,均是过膝长衫、半袖罩衣、百褶裙、圆盘大帽,显得雍容大气;左边一组则着“圣乍”服饰,其中一位身着中长上衣、外罩无袖右衽背心,另一位则着色彩更为艳丽的衣裙,还能看到其腰际佩挂的装杂物的三角形荷包,头帕均为反复折叠而成的多层刺绣方巾,帕面上绣着丰富多彩的纹样。
图中的女子所着为“义诺”服饰(摄影/胡小平),年长者戴荷叶形夹帽,一般是在生子后所换。其中两位披着男女通用的“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端吊有绳穗,潇洒又保暖。
每当火把节等隆重的节日来临,彝族女子往往要盛装打扮。图为身着“所地”服饰的布拖姑娘在跳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之舞、省级非遗——朵乐荷(摄影/胡仲平)。身着华丽服饰的女子手撑黄伞,边唱边舞,组成优美的造型。在彝族人眼中,黄色是美丽、光明和珍贵的色彩,也是谷物丰收的色彩,因此布拖、普格等地的彝族姑娘,喜打黄色而非其他颜色的伞跳舞。黄伞也成为所地女子服饰中的经典符号。
图是一位盛装的普格县彝族女孩(摄影/谢罡),虽未撑黄伞,但黑色底布上却将黄、蓝、绿等色彩和谐搭配,其中黄色尤其醒目。当然,她最惹人注意的是全套的银饰装扮:圆盘帽上装饰各种银花,银领扣精致美丽,还有大件的银质胸饰和背饰。白银正是凉山彝族最主要的装饰材料之一。相比装饰华美的姑娘,男子即使是盛装打扮也要朴素许多。
图中的男子着“义诺”服饰,用黑布头巾包头,在头巾的一端裹成尖锥髻,斜插额前,彝语叫“兹体”,俗称英雄结,顾名思义,就是要彰显威武的英雄气概。他的胸前还佩戴着英雄带,这是凉山美姑、昭觉等地彝族男子的经典装束。

审稿专家

阿吉拉则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特聘教师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魏嘉澍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