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 跨越万里的山海情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1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赵谦玺
标签:
沿着山丹县南大街一直前行,在滨河路口的红绿灯右侧,有一座不太起眼的欧式建筑,几何线条分明的红色尖顶,深褐色大理石镶嵌的围墙。大门左侧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的“艾黎与何克陵园”,右侧整面墙壁为黑色大理石底的金色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落款为邓小平。一个塞外小城,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让两位国家领导人题词呢?在这背后,藏着山丹的一段近现代国际风云和中外交流的往事。

图为艾黎纪念馆中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培黎创始人艾黎、校长何克及培校学生的形象。
培黎学校:为中国的黎明培养新人
路易·艾黎,1897年生于新西兰,1927年踏上中国土地后,便与这个古老国度血脉相连。他不仅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更倾力为红军筹集急需的药品器械。1938年,他联合宋庆龄、斯诺等中外友人发起著名的“工合”运动,以工业合作化点燃抗战烽火,为支撑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开辟了另一条至关重要的战线。
乔治·何克,1915年出生于英国,牛津才俊。1938年,他以记者身份深入中国腹地,在延安、在敌后根据地,他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界。他由衷赞叹:“这是我生活过的世界最好的地方”,并将炽热的信念付诸笔端,写成《我看到了一个新中国》,成为预言新中国诞生的嘹亮先声。
1938年夏天,路易·艾黎与乔治·何克在武汉相识,并相约共同投身工合运动来支援中国抗战。1940年,艾黎以工合技术顾问的身份,在秦岭山区的陕西凤县双石铺筹建试办培黎工艺学校。然而新生的学校举步维艰,不到一年时间,9任校长相继辞职。1941年春,乔治·何克临危受命,成为了这里的第10任校长。
1943年,由于战事吃紧和地方政府刁难等原因,学校无法继续在双石铺办学,只得另寻新址。那年夏天,艾黎陪同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赴玉门油田考察,往返都在甘肃的山丹歇宿。他惊喜地发现,这座看似偏僻的西北小城里,有着丰富的劳动力、闲置的房屋和办学所需的煤、铁、皮毛等资源。回到双石铺后,艾黎与何克商议迁校,并征得了周恩来的同意。1944年下半年,在长途跋涉1100多公里后,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的新家,落在了河西走廊的蜂腰之地——山丹。
废弃的发塔寺成了新校舍,中山街的龙家院子租作临时住所。他们在龙首山下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带领师生办农场、建学校、设医院,开设纺织、皮革、机械、陶瓷、玻璃、造纸、运输、采煤等27个生产车间和实训基地。学校规模一度发展到660多人,吸引了来自英、美、新、澳、日、德等8个国家的30多名外籍教师、技师参与教学和工作。
然而,就在一切蒸蒸日上之际,阴影却悄然笼罩。1945年夏,何克与师生在操场上打篮球,因脚趾被划破而感染破伤风,竟英年早逝,年仅30岁。临终前,他写下:“把一切献给培黎学校。”42年后,艾黎在北京去世,根据他的遗愿将骨灰运回山丹,部分撒在了当年学校农场所在的四坝滩原野上,部分与何克安葬在一起。
四坝滩原野,为何会成为艾黎亲选的长眠之地?这里又藏着另一个培黎学校在山丹的传奇。


四坝文化:由培校师生揭开面纱的古文明
乘车出山丹城,往南约5公里,就来到了川口河两岸的四坝滩,西岸是大片的玫瑰园,园中有一段砖铺的道路。道路尽头的滩地上,有两块刻有“四坝文化遗址”的文物保护碑。
这一切,还得从1947年初春说起。那时,培黎学校师生在学校农场开挖水渠时,意外发现了一些散落的彩陶碎片。艾黎立即组织师生保护,并上报政府,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未能进行考古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安志敏为首的考古专家组,再次对四坝滩文化遗址作局部考古发掘。一个考古结论被提出来——该遗址发现的两批陶器独具特色,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多饰浓重的彩绘且凸起于器表,既不同于马厂类型,也有别于沙井文化,可单独命名为四坝文化。考古报告显示,四坝文化距今约3900—3400年,约处于中原的夏代中期至商代早期。遗址中出土的铜器合金成分复杂,但普遍发现砷铜器。这一特征与西亚、南欧及北非的早期铜制品相同。砷铜器、西域元素的彩陶以及多次出土的海贝,种种蛛丝马迹,均表明那时的先民已经有了跨区域贸易和东西文化与技术的交流。于是,那些精美的彩陶,与培黎学校从西方引进的工业文明,在山丹的土地上完成了跨越四千年的文明交流。

艾黎捐赠出了一个博物馆
1982年,艾黎将近4000件文物捐赠山丹,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多达27件。本页图中的铜爵、成山瓦当(摄影/钱大伟)、观音像、西夏腰牌,都属于一级文物,其中三彩观音像神态端详、姿态优雅,是宋代瓷塑中的精品。而明代的铜四喜娃娃属于二级文物,其构思独特,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珍贵吉祥物。艾黎捐赠的文物中,有些甚至来自海外,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铜牌(摄影/钱大伟)、日本的印章等,将丝路文明的精彩多元,浓缩于一个县博物馆之内。摄影/吴玮
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将丝绸之路浓缩于西北小城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欲一睹四坝文化遗珍的真容时,还能发现艾黎带来的另一重惊喜——山丹县博物馆的另一个名称,是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这里不仅有出土于县域的文物,更为丰富的是路易·艾黎捐赠的文物。
1982年,早已离开山丹、定居北京的艾黎,毅然决定将自己一生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人民,其来源不仅覆盖中国大江南北,还有海内外各地,其中有27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足以支撑起一座规模不小的博物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横空出世。

穿越千年的丝路舞姿
这是艾黎捐赠的一件国宝级文物。铜造像高鼻深目、头戴尖帽,身着窄袖胡服,一只手向前高扬,一只手向下屈垂,一腿屈扬,一腿直立于六瓣莲花座中央,呈现出腾跳的姿势。这里刻画的正是千年前大唐胡腾舞表演的精彩瞬间。胡腾舞的舞者多为男子,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动作为特征,是沿丝绸之路传入的经典舞蹈。供图/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除了陈列馆外,艾黎和何克当年亲手带大的“孩子”——培黎学校,也在以新的方式回归。80余年过去后,培黎学校已发展为培黎职业学院。为了纪念学校的创始人,山丹人专门在家乡修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艾黎纪念馆,延续着艾黎的国际主义精神。于是乎,培黎学校和国际友人的故事,遂如同河西走廊上永不熄灭的篝火——从四坝滩的青铜器到培黎学校的机床,从捐赠文物的丝路密码到“一带一路”的驼铃新声,文明交融的对话在跨越山海的携手同行里生生不息。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