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炒拨拉 舌尖上的丝路美食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1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张乐
标签: 山丹县

山丹美食的花样诱惑
图为炒拨拉,支以铸铁鏊子,将切好的羊或猪的肝、肚等佐以葱花、蒜苗等爆炒,麻辣爽口。
如果美食可以用密度来计算,那么山丹的密度值绝对很高。这座河西走廊的小城,满是边塞苍凉之气,却拥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美食:羊肉垫卷子、清水牛排、牛娃子饭、特色花馍……每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都色香味美。其中,近年声名鹊起的山丹街头小吃炒拨拉,更以其浓郁的烟火气息、爽辣的四溢肉香风靡大小城市。
相传霍去病千里奔袭河西,驱逐匈奴。戎马倥偬,无以为食,将士遂就地取材,将盾牌翻扣于垒石之上,烹羊宰牛,柴火猛烧,士卒们简单拨炒果腹。炒拨拉由此横空出世。传说毋需当真,但其火光冲天的猛火爆炒、麻辣爽口的醇厚肉香、洒脱不羁的围坐而食,为活色生香的山丹美食,增添了几许雄健豪迈的边塞粗犷气息。
如果游客因此就断定山丹饮食过于简陋而难登大雅之堂,便大错特错。山丹地方虽小,却物产丰饶,曾以水陆毕陈的国博盛宴诚待天下宾朋。史载,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于焉支山下大宴西域诸国王公使臣,万国博览会盛况空前,山丹美食自此香飘丝路。据传当时宾客云集,边地炊具有限,有司急中生智,将牛羊鸡鱼等肉类与各类菜蔬杂炖于瓦罐之中,不想竟风味醇正独特,宾主咸欢,交口称赞。民间将此命名罐罐席,经千余年改进演变,逐渐成为山丹宴席主菜。
人间至味是清欢,最令人心心念念的,还是山丹农家餐桌上的日常饭食:拉条子、拨鱼子、扁豆面、米黄儿、油泡泡、糊饽、酿皮……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牛羊肉的吃法更是多样,或手抓或黄焖,或开锅慢火熬炖,或油锅猛火爆炒,或木炭文火炙烤,佐料简单,肥瘦相宜,色香味美。

河西走廊的小城山丹,饮食何以丰富若此?
山丹古称删丹。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霍去病跃马焉支山以来,两千余年间,西域商贩僧侣、中土军旅迁客多往来穿梭于此。自汉至明,历朝移民戍军屯垦边塞,水利发达,传统农耕历史悠久。另一方面,山丹位居丝路要冲,匈奴、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诸多少数民族,或长或短盘踞经营。更兼南临青海,北接内蒙古,游牧习俗浸染颇深。可谓胡汉共生,农牧交织。
异彩纷呈的历史人文,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孕育了山丹农牧交融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而最能代表山丹多元混血特色的美食,则非羊肉垫卷子莫属。


龙首山地毗邻阿拉善高原,气温寒凉,多产沙柴、沙葱、针茅、麻黄等中草药,故山丹羊素有“百药之库”之美誉。羊羔啃食最有营养的碱草,饮用最甘甜的山泉,肉质紧实,不腥无膻。不仅羊肉品质上乘,山丹面粉也以筋道韧性著称。山丹夏季高温少雨,祁连山纯净冰雪融水却源源不断,为春播小麦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急骤变化的昼夜温差、漫长强烈的日光照射,极有利于小麦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故山丹小麦籽粒饱满紧实,有筋道,韧性强,麦香馥郁,旧时曾为朝廷贡品。山丹人民在漫长岁月里,巧妙地将高山牧区繁育的羊羔,与肥沃绿洲盛产的优质小麦,进行匠心独运的混搭,一道游牧与农耕相得益彰的地方美食,就此诞生。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