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江山
夏圭《山水十二景》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3期 作者: 黄小峰 

标签: 读画笔记   

遇到胜景,人们常说,“江山如画”。在西方,18世纪以来也出现了“如画”(picturesque)这样一个词。不过,相比起西方的类似观念,中国的“江山如画”要意味深长得多。什么样的自然风光才能被称为“江山”,而什么样的“画”才能够被指认为“江山”?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的名句“江山如此多娇”,“江山”一词含有明确的政治性意义,雄伟壮观是其显著的特点。傅抱石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所画的《江山如此多娇》,就用旭日初升、山峰连绵与云海漫天传达出新中国的蓬勃朝气。以画喻意,是个漫长的传统。比如南宋画家夏圭的《山水十二景图》,便是这样的例子。

残缺的原作

夏圭《山水十二景图》是一件画在致密的细绢上的水墨长卷,高28厘米,长230.8厘米,现藏纳尔逊美术馆。实际上,画面上只有四段题字,说明这是一件只留下四景的残本。残存的是最后四景,分别是“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清代初年的官僚收藏家高士奇曾收藏过一卷完整的夏圭《山水十二景》,十二段景色都全,每一段都有四字题名,长度为一丈六尺三寸,折算下来,大约是520厘米左右。遗憾的是这件作品已经不知去向。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