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川剧团
唱出了川剧本来的声音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08期 作者: 萧易 肖飞舸 

标签: 文化地理   

清代的“湖广填四川”,使五方杂处的移民汇聚成了“新四川人”,也促进了川剧的产生。于是生于草根、长于草根,就成了川剧区别于昆曲、京剧等“高雅”剧种的显著特点。在四川省的乡村中,至今仍活跃着一个个草根剧团,他们挑着简单的行头,找个土坡,用几片塑料布搭起简陋的戏台,在荒野田畴之中唱戏,将古老的川剧薪火相传。本文作者和摄影师,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的乡村中追随着几个草根剧团的脚步,管窥式地记录下了川剧草根剧团最真实的生存现状和演员们乡土间的粉墨人生。
田间地头上,草根川剧团把川剧传唱到今
地里的油菜花刚刚开放,田边的屋舍里正升起袅袅炊烟,村民房前的院坝上,一个简易的戏台披红挂彩地搭建了起来。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们拿着自家的条凳、椅子安坐在舞台前,临时路过的就干脆把背篓垫坐在了身下。台上锣鼓一敲,演员咿呀唱起,观众们就沉浸在粉墨之下的悲喜人生中。这样的场景从几百年前到今天,在四川盆地散落分布的场镇、村庄中依旧时常上演,只是唱戏的草根川剧团,数量却越来越少。

单刀会,川剧唱给关帝听

6月的阳光掠过成片的稻田,一人高的苞谷林铺满远山,越野车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穿行。今天,摄影师刘莉得到消息,有个草根川剧团在大英县玉峰镇指石河村天元寨庙演出,但究竟在哪里,问了几个当地人都不清楚。在村里转悠了好一会儿,隐约听到山上清亮的弹唱声,那里就是天元寨庙了。

在四川盆地的场镇间,活跃着草根川剧团
清代“湖广填四川”,各省移民的迁入、繁衍,在四川形成了一个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场镇。这种分散而居的聚落布局,成了草根川剧团生长的沃土——各个场镇在祭祖、酬神等重大事件中都要唱戏,于是剧团往往在一村刚刚唱罢,另一村邀约又至。图中展示的是一个典型的四川农村场镇——聚落规模不大,一族之人抱团而居。
图为人们抬着扮成菩萨的演员在村落间穿行。本文作者和摄影师采访发现,草根川剧团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以遂宁市为例,草根川剧团仅剩6个。
地图为遂宁市大英县历史最悠久的川剧团之一——“大英县金元剧团”一年之中的行事历,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草根川剧团基本固定服务于一个小区域中,除了几个月的放假外,都在一年中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村庄去演戏(不同年份间日期可能会有一两天的偏差)。

循声而上,一人高的荒草中央有个戏台,四面透风,灰尘扑地,几十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津津有味地看戏。早已褪色的帷幕挂在大梁上,演员们的床铺突兀地横在戏台一角,床头挂着毛巾与内裤;舞台上,一盏白炽灯就是全部照明了,中间的砖头上放着话筒,砖头下压着一张红纸,上书“大英县金元剧团”,以及当天演出的剧目:《陈三两爬堂》。

责任编辑 / 张璇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