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 佛教考古最大发现获新进展 考古学家妙手复活国宝佛像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08期 作者: 宗峰 沈丽华 

标签: 考古地理   

2012年,在位于河北临漳县的“六朝古都”邺城遗址北吴庄附近,一座尘封千年的佛教造像埋藏坑被发现,出土了建国以来数量最多的造像文物,一时震惊世界,被誉为中国佛教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7年多过去了,这批造像背后隐藏的秘密有哪些得到了解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负责本次考古发掘,授权本刊独家报道这批造像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
这尊弥勒七尊像,就是北齐中后期盛行的“龙树背龛式”造像的一件经典代表,这样的造像样式被后世学者称为“邺城模式”。这是一尊三菩萨二弟子二螺髻双树背屏式造像,保存了较多红、绿彩绘及贴金痕。弥勒头戴三叶冠,面相圆润,坐姿为介于倚坐和交足之间的并足坐,有二裸体童子托足。镂孔透雕双树背屏,上部为飞天托佛。北齐中后期盛行的“龙树背龛式”造像,是上承东魏武定年间白石造像的技术传统和构图特征,同时接收新一轮传入的笈多造像样式而创造出的一种全新模式,彰显了邺城作为6世纪北方佛教艺术中心的地位。

2012年1月10日凌晨4时,河北邯郸市临漳县文物局副局长、文保所所长王福生,在睡梦中被惊醒,是临漳县刑警六中队打来了一个紧急电话:“接到几个报警电话,漳河发现佛像了!”王福生虽然长期跟文物打交道,但当时也没意识到,这次佛像出土,竟然是一次改写中国佛教考古史的重大发现。

出土佛像的地方,是在临漳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邺城遗址东部,习文乡北吴庄村北的漳河河滩里。明末清初时,漳河改道后流经这一区域,形成了厚薄不均的流沙层。据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里的漳河一到洪水季节,就偶尔会有佛像、陶瓷器、瓦当等古代文物被冲出来。

责任编辑 / 雷东军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