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涂鱼 徘徊在海陆之间的“两栖”鱼类
标签: 生物地理

绿斑大弹涂鱼 Boleophthalmus caeruleomaculatus
清晨,溢满海岸的潮水逐渐被拉回大海的怀抱,河道入海口两岸的淤泥滩涂慢慢显露了出来。
从海潮的浸没下解脱之后,沉寂了许久的泥滩变得热闹了起来——雄性招潮蟹挥动着醒目的大螯四处横行、耀武扬威,呆萌的弹涂鱼也纷纷从藏身的洞穴探出头来,在淤泥上欢呼雀跃。三三两两“讨小海”的人已经早早守候在这里,腰间挂着竹篓,手里拿着前端带弯钩的铁钎。


Periophthalmus modestus

Scartelaos histophorus
入海口的河道上,一座始建于宋代的“端明水闸”静静守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滩涂。千年以来,古老的水闸和距此不远的莆田涵江古镇将这里的潮起潮落、沧海桑田尽收眼底。为了从事滩涂调查研究,我曾走遍东南沿海,深一脚浅一脚地在与这片入海口相似的泥滩上跋涉。滩涂上,那些体型还不及我的手掌长,却能在泥泞之中轻松一跃半米甚至更远的弹涂鱼实在令人类相形见绌。对不了解的人而言,这些远离海水、欢跳在滩涂上的生物似乎与传统认知中的“鱼”完全不沾边。

“弹涂鱼”是背眼鰕虎鱼亚科下弹涂鱼属、大弹涂鱼属、齿弹涂鱼属和青弹涂鱼属鱼类的统称,目前全世界已知32种,对环境的成功适应,让这些“两栖”鱼类广布在从西太平洋到非洲西海岸的辽阔区域。

“水陆两栖”,在海洋与陆地的交界顽强生存
出于工作需要,我经常要前往沿海的潮间带调查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这项工作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趟泥”。滨海滩涂,是海洋与陆地两大生态系统交汇的边界,二者的界线在一天之内随着潮汐不断地推移,此消彼长。位于高低潮位之间的潮间带,通常会形成淤泥质或泥沙质的滩涂,在常人眼中,似乎只是一片“烂泥”。实际上,淤泥里隐藏着丰富的底栖动物和硅藻,支撑着这里复杂的食物网,对以它们为食的各类生物而言,这片“烂泥”充满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日复一日的潮汐更迭,逼迫这里的生物必须能适应潮涨时被缺氧的海水淹没,又要确保自己不会在潮退时因暴露在强烈紫外线之下而脱水。
责任编辑 / 金畅南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