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湿意” 大湖的“深呼吸”与小而美的“城市棱镜”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第10期 作者: 杨建 刘展羽 

标签: 基础地理   地质地理   

20年前《选美中国》特辑的“中国最美湿地”榜单中,若尔盖湿地、巴音布鲁克湿地、三江平原湿地等“大而美”的湿地位列前茅。随着中国湿地保护的不断推进,湖泊湿地和城市湿地闪耀出新的光彩和时代意义,展现出不一样的“湿意”与“诗意”。在某种角度上,鄱阳湖湿地才是湖泊的“真身”,而西溪湿地和巢湖湿地则映照、折射出杭州、合肥两大城市发展历程中的新魅力、新选择。

20年前《选美中国》“最美湿地”中的上榜者,主要是几大沼泽湿地——湿地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且当时社会对“湿地”的认识也刚刚起步。为此,最为典型且面积辽阔的几大“沼泽湿地”登上榜单。时光流转,过去的20年,是湿地丰富性、重要性和价值不断被公众所认识的20年,也是众多湖泊湿地、城市湿地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美”的实力和社会价值不断增长的20年。“20年磨一剑”,今天,这些湿地“新锐”也有了挑战“最美湿地”的实力。

湿地,鄱阳湖的真正“主体”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一个与长江连通的吞吐型湖泊。夏季涨水时,鄱阳湖一望无际的水面如同汪洋大海,秋冬,鄱阳湖水向北流入长江,水域大幅萎缩,大面积的碟形湖、广阔的浅水沼泽、泥滩、草滩成为鄱阳湖的主体。图为信江入湖处的巨大湿地。摄影/姜海华

鄱阳湖湿地:江湖的呼吸之韵与生命的“阶地舞台”

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盛夏季节,碧波万顷、一望无涯。然而,这仅仅是它在洪水时节的短暂容颜。此湖的水位年内变幅可高达15米,水面则在数百至近4000平方公里之间剧烈波动。“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在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湿地才是这座湖泊的真正主体和景观。

责任编辑 / 陈惊鸿  图片编辑 / 陈惊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