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之巅的政治流云
中国四大避暑地庐山篇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9日 文章出自: 作者: 朱竞梅 

标签:

庐山自古是隐士的乐园,是儒释道三教集聚生长的神圣之地。清末西方传教士强租牯岭开辟度假区,改变了它的历史轨迹。国民政府时期的“夏都”建设,更是把庐山推上了政治的风口浪尖。
美国教堂
在牯岭中三路283号的地方,矗立着一座看似用乱石堆砌的建筑,它就是庐山现存唯一的带有哥特风韵的基督教美国教堂。但它又摒弃了哥特建筑的繁缛琐碎,而充分注入了庐山的自然环境对建筑的敏感。这里走出过一位名叫赛珍珠的美国女作家,1938年,她因书写中国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牯岭的异乡人

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夏天,长江中下游晴热少雨,疫病流行。英国传教士李德立,难挡烈日下的酷暑,从汉口来到庐山避暑。这里有美以美会、圣公会、九江税务司、俄国人等外国团体在山麓修建的五幢别墅。李德立到后发现,他所属的美以美会的度假别墅已经人满为患。

小住数日之后,李德立喜欢上了这片山林葱郁、流水潺潺之地。他萌生了在这里为自己修筑避暑屋的念头,便向教会别墅附近狮子庵的僧人提出了购置土地的愿望。讨价还价之间,双方因价格分歧太大,李德立激怒了僧人,被打出庵门。他只好重新寻找目标,随后看上了俄国传教士的避暑别墅所在地、庐山北麓、龙门山南的九峰寺。他在这里看起来是成功了,因为九峰寺僧人同意卖给他一块地皮。可是,正当他兴致勃勃地去办理税契时,官府人员发现这个叫李德立的竟然是一个外国人,便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且把卖地的僧人抓了起来。这桩土地交易也就中途流产,并陷入官司之中。

责任编辑 / 朱竞梅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