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布朗族的渊源似乎与生俱来
茶是大自然馈赠勤劳善良的布朗族的珍品。在布朗人的生活中时时事事离不开茶。千百年的茶缘,布朗人说茶、吃茶、唱茶、用茶……可谓到了极致。布朗族是中国古代“濮人”的后裔。有专家指出,茶叶是云南古代“濮人”最早发现和种植的。在布朗族民间流传着布朗族先民叭岩冷给自己的部族留下茶树的故事,尽管这些传说无从考证,但说布朗人与茶的渊源用“千百年”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在双江,确有一个像传说中那样吃茶叶、穿茶叶、用茶叶的布朗族村庄—公弄村。笔者多次探访过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山村。这个村人均只有0.2亩的水田,而茶地则达人均6亩以上。公弄村有三绝:“茶树老、茶艺多、茶俗浓。”公弄村离县城30多公里,坐落在与勐库千年古茶山比肩而立的公弄大山上,村落远处树木葱郁,近处是成片成片的茶园。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虞富莲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闵天禄研究员等专家考证,那片足有12000多亩的古茶树群落是目前人类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分布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茶树群落。站在古茶园中,谁都会很自然地把对面的千年野生古茶与公弄布朗族先民引种、驯化,直至成为今天的栽培型古茶园联系在一起,虽然至今没有人对这一过程做过确凿的考证,但情形不容你辩驳。
自古就受到茶树恩泽的布朗人,在公弄村积淀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当地布朗人把对茶的情感凝聚成了一首首茶歌,一曲曲茶舞,还结晶成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厚重的茶艺茶道,其中有竹筒茶、煳米茶、明子茶、竹筒蜂蜜茶最让人叫绝。所谓竹筒茶,就是采来鲜嫩的茶叶,砍来碗口粗的竹子,制成一头留有实心竹节的竹筒,然后将鲜叶杀青,趁热置入竹筒中,再用一竹塞将竹筒塞紧,而后置于火上炙烤,当竹筒考焦后,筒内的茶叶也被烘干,随即就可沏出一杯风味独特的竹筒茶。
煳米茶和明子茶是布朗人以茶入药的典范,此茶用料独特。其泡制方法是先将土罐放入火塘中烤热,再在罐中放入适量糯米烤黄,然后再放入茶叶同烤,待茶叶烤黄,糯米烤焦时,再放入事先准备好的通管散、甜百改、姜片、扫把叶(灌木)几味草药,用滚烫开水冲泡,最后加上红糖放回火塘中烹煮3至5分钟,一罐色彩暗红、香气逼人的煳米茶就制作完成了。明子(及松明)茶的制作方法与煳米茶相似,只是用料时以松明取代通管散、甜百改、姜片、扫把叶即可。布朗族的老人俸正祥告诉我,煳米茶是治感冒、咳嗽、喉痛、肺热燥火的良药,而明子茶能治肠胃不适或便秘。
竹筒蜂蜜茶是接待上宾的贵重饮品,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先采来鲜嫩茶叶,再砍制一个新鲜苦竹筒,将鲜叶塞入竹筒中,冲进适量开水,用竹塞把筒口塞紧,再把竹筒置于火中烧烤,直至筒中茶水沸腾,然后取出竹筒,把茶汤倒入放有蜂蜜的茶具中,再进行分杯。这时香气绕梁,满屋飘散着沁人心脾的茶香。
按照布朗人的风俗,敬茶非常有讲究,不论什么茶,敬茶都要从老人和父母敬起,双手奉上,以示尊敬。茶叶在布朗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馈赠贵客的重要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