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晨,集探险家、作家、摄影家、影视导演、文化学者多种身份于一身,常年游走在中国地理的最边缘,透过镜头记录中国珍贵的少数民族地理与文化资源,探讨各种地域文化的迥异与共生共融,挖掘作品内涵的深度和世界意义。
札莱甫相河谷 系列照片 摄影/刘湘晨 札莱甫相河谷中 正在风雪中牧羊的 塔吉克牧人
札莱甫相河谷 系列照片 摄影/刘湘晨 札莱甫相河谷正在 打酥油的塔吉克妇女
札莱甫相河谷 系列照片 摄影/刘湘晨 札莱甫相河谷的 塔吉克姑娘
札莱甫相河谷 系列照片 摄影/刘湘晨 札莱甫相河谷转场的 塔吉克妇女和她的 羊群正在翻越 喀拉苏达坂
牛羊都是 塔吉克人的 家庭伙伴 生下来的羔羊一会儿就能自己站起来蹭着大羊找奶吃。有些小羊比较弱,牧民就会把它抱在怀里,先用裙边或衣袖把小羊的嘴擦干净,然后拿出自己平常都舍不得喝的蜂蜜水或麦面糊喂它们。
挤出来的新鲜牛奶和羊奶,无法长时间保存,牧民通常都会把它们制成酥油和酸奶。而制作酥油和酸奶的过程,是非常耗时间的。其中最重要的工序,是事先用大锅给奶加热。
这是札莱甫相河谷夏牧场的傍晚,远处河水翻腾,浪花飞卷,而傍河而居的牧民人家却显得异常安静。牛群依然在落日的余晖里悠闲地吃草,从牧场归来的羊群,开始在主人的召唤下返回羊圈,它们的蹄子荡起一股股烟尘,同旁边简陋的屋子里飘出的炊烟纠缠在一起,构成一幅乡土气息浓郁的图景。
在札莱甫相河谷里生活的塔吉克人,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他们做馕用的面粉,是靠水磨的力量,用原麦磨出来的,所以比较粗糙。用这样的面粉,在做馕之前还要过一遍筛子。
生产酥油和 酸奶的过程 全靠手工 在塔吉克人居住的牧场,妇女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她们平日不仅要伺候老人和孩子,还要放牧、挤奶。尤其是挤奶和做酥油,更是一项耗费体力的工作。她们首先要把挤好的奶放进锅里加热,然后再倒进木桶里,用棍子不停地搅拌,以使酥油和酸奶从牛奶和羊奶中分离出来。
庆祝季节转换 要举办 祈福仪式 塔吉克人每年都要进行几次转场,在每次转场之前,村里通常会举行庆祝仪式。这期间,牧民和他们陆续赶来的亲戚会坐到一起,宰牲并举行祈颂活动。 在庆祝仪式上,还一定要点燃火把,这是穹托阔依(意思是“大牧场”)不变的传统,体现了他们对太阳 的崇拜。
塔吉克人烤馕用的柴火,一般是晒干的羊粪、牛粪,还有捡来的干树枝,这些东西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烟雾和大量灰尘,烤馕的时候,烟尘飞扬,容易附着到面团之上,为了使烤出来的馕吃起来不那么牙碜,牧民做馕的时候,通常会边吹边拍,尽量把沾在馕上的灰尘去掉。
为了迎接每次的祈福和庆祝仪式,妇女们要赶制出许多根火把。做火把用的材料很简单,是河谷随处可见的草秆,塔吉克人叫它“卡乌勒克”。制作火把的时候,妇女通常会在草秆上缠上一层棉花,然后再蘸上酥油。
在每年的转场过程中,过河是最需要谨慎的,这时候骆驼就是主要的运输工具。牧民的做法是,在一根大绳子上结出十余个小绳套,每一个绳套上拴着一只羊,然后把绳子拴在骆驼身上,拖着羊群一起过河。绳套的作用就是能够不断地把沉在水底的羊拉出水面,免得它们被水淹死。
摄影/刘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