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糕如玉点绛红 糕模中的鱼图案最为丰富。在民间,鱼是最为流行的吉祥物之一,寓意“年年有余”。图为用糕模磕印、待蒸煮的糖糕。蒸煮前,人们要在糖糕上点上红点儿,以示喜庆、吉祥。这些飘着诱人香味的糕点,是江南农村地区逢年过节的标志性符号。下方的小图为民国年间山西太原地区使用的金鱼图案糕模。
三十眼糕模 五眼以上的糕模又被称为“百宝”糕模。旧时,百姓常常在节日里用糕模磕印出一些小糕点,俗称“茶水糕”,用以招待客人。这块三十眼糕模长度只有25厘米,却雕刻了30个不同图形的模眼。方寸之间,民间艺人展示了不凡的雕刻技艺。
咸丰元年的糕模 这块糕模的背面留下了确切的文字纪年:“咸丰元年十二月仁记。”这块珍贵的藏品,是张觉民从浙江嘉兴油车港镇冯家港村88岁的蔡金宝老人手中得到的。
糕模上美丽的图案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现在能刻制糕模的民间艺人已经不多了。在浙江嘉兴,制作糕模的老艺人只有七八位了。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振兴村的仲福生今年76岁,做糕模已经做了50多年。每逢过节,老仲都要新做300多块糕模,到集市、庙会上去卖。不过,祖上传下的这门古老手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景况。
元宝满龙如意生 浙江嘉兴地区的糖糕模种类繁多,形状不一,有的是“单眼”有柄,有的是“双眼”无柄。揉好的米粉团放在糕模上,印出各种图案,然后就可以入笼蒸熟了。一般来说,满龙糕和三牲(鲤鱼、公鸡、猪头)糕用于祭祖;元宝糕和福寿糕用于祭灶神;如意糕用于过年,根据一家的人口来磕印,每人吃一个,表示年年如意。
戏曲故事糕模 民间糕模是情感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糕模图案以象征吉祥的器物、花卉和鸟兽居多,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以戏曲人物和戏曲故事为题材的图案,不仅是对人物、故事的回味,同时也反映了其象征寓意。图为清代浙江瑞安地区使用的方糕模。
糕模俗称糕印、糕板,是民间制作糕点的工具。作为民间雕刻的一个品类,它是生活和艺术的完美融合。单看每一块糕模,或许并不起眼。当它们被摆放在一起的时候,竟然构建出了一幅让人震撼的画面。这些搜集自全国各地的糕模形式千姿百态,图案丰富多彩。各地民间艺人继承了祖辈雕刻糕模的工艺,催生了朴实的糕模雕刻艺术。
并蒂莲糕模 在中国民间,莲花因为莲蓬多子、一蒂两花的特点,被演绎成了“连生贵子”、“连中三元”等意象。糕模常常用一朵莲花、一只莲蓬再刻上一个“囍”字,用来制作婚庆糕点,寓意“喜结连理”、“多生贵子”等。图为民国时期山西太原地区使用的“并蒂莲”糕模。
糕香四溢结良缘 在江南农村地区,婚庆用糕点的习俗一直延续着。拜堂当日,堂屋里摆放好了蒸熟的喜糕,层数越多,预示着以后的日子越幸福。婚宴结束后,喜糕要作为回礼分给亲朋好友。此外,女子出嫁的脸盆、脚盆、果桶等嫁妆上均要放一块糕,俗称“坐底糕”,象征新婚夫妇一生吃穿不愁、美满幸福。
糕模印花风情浓 上图为清代浙江瑞安地区使用的戏曲故事糕模,内容取自《西厢记》。这样题材的糕模主要用于做喜糕。中图为清代浙江嘉兴地区所用的糕模。糕模上所刻的“鲤鱼跃龙门”图案用来比喻科举高中、飞黄腾达之意,希望家人和亲朋好友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下图为清代浙江衢州地区使用的双眼糕模,图案为“龙凤呈祥”。
香米打糕佳节到 打年糕在浙江地区由来已久,每到农历年底,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打年糕一般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分为上下手。做上手的在石臼边站稳,身子微弓拉成架势,双手紧握年糕锤长长的木柄;做下手的要半蹲在地、卷起两袖,锤起锤落间需要不断挪动身子,与砸糕的人保持默契。右下图为民国时期浙江衢州地区使用的“福寿”糕模。
《刘海戏金蟾》中的刘海被人们视为吉星福神,是富贵、吉祥的象征。
几百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百姓对灶画的喜爱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门艺术所包含的深厚文化意蕴,恰好契合了他们的审美心理。灶台画中的人物造型比较饱满,场景描绘十分夸张,灶台画《岳云大战陆文龙》就是其中一例。
图1 鱼米之乡的灶台 狭小而立体的美术世界 无论是三眼灶,还是双眼灶,无论是色彩浓艳的嘉兴灶台(图1),还是水墨风格的上海崇明灶台(图3),从正面到侧面,从上壁到下端,均是乡间艺人挥毫泼墨、施展智慧的地方,成为农家厨房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灶画艺人常以花篮内置鲶鱼或红鲤鱼、牡丹、月季花,配着红橘或鞭炮,寓意年年大吉。灶台这方不大的天地,衍生出灶神信仰和相关祭祀活动。2008年9月,嘉兴桐乡市河山镇一户农户主在灶间祭祖,俗称过“七月半”(图2)。
图2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