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居住在嘉南平原的平埔族人,面对着血桐、构树和山黄麻等乔木优势生长的贫瘠环境,并未发展出精致的农业文化,生活方式上还是以小面积的稻米和芋头、地瓜等杂粮的耕作,以及平原森林狩猎和捕捞鱼虾为主。1920年,随着包括乌头山水库在内的水利系统工程——嘉南大圳的完工,嘉南平原的灌溉面积一下子由最初的5000公顷增加了30倍,变成了沃野千里的丰饶之地。摄影/齐柏林
“清水断崖”这个名称对于这个地点来说极为贴切。东太平洋湛蓝的海水在崖脚下深沉地涌动,岸边山崖壁立万仞,刀削一般拔地而起。这是台湾最高的临海绝壁,峭壁绵延约21公里,山体主要由大理岩、片麻岩及绿色片岩构成,形势极为雄奇。最为奇特和惊人的事实发生在岸外的海底,这里的大陆架很快就结束了,距岸不远处就是大洋洋底,因为与“断崖”相对应的“谷地”就隐藏在浩瀚的海水下面。所以,这里的山崖恒久保持着形成以来的姿态,侵蚀很难发生,因海浪侵蚀而形成的岬湾几乎不存在,崖脚下没有系锚之处。摄影/齐柏林
东海岸 台湾东部海岸的海蚀地形十分显著,又可细分为苏澳至花莲的苏花断崖海岸、花东岩石海岸、台东至旭海的断崖海岸。小野柳位于台湾东部台东县富冈码头的北方,海滨上罗列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同台湾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非常相像,故称为“小野柳”。小野柳遍布着珊瑚岩礁群,因久经风化、海蚀作用,呈现出各种奇特的岩石景观。有仪态万千的龟阵岩、纵横交错的豆腐岩等,千奇百怪,不胜枚举。
南海岸 台湾南部恒春半岛的海岸地形景观变化十分丰富,东北部常可见到沙岩构成的海崖,沿岸则有海蚀平台、砾滩及珊瑚礁。佳乐水以南一直到半岛西侧的海口附近,都是裙状珊瑚礁发达的海岸。鹅銮鼻是台湾岛最南端的岬角,属于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地理景观十分奇特,有怪石、巨礁及洞穴,海景更是一绝,被视为“台湾八景”之一。
兰屿是台湾东部的一个小岛,它是海底火山喷发隆起而形成的火山岛,大部分为山地,仅海岸附近有较和缓的平地。全岛周长38公里,海岸线十分曲折,多被隆起的珊瑚礁所环绕。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面,面积仅1.77平方公里,与厦门岛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鼓浪屿是一个曾受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岛屿,这一点可以在许多有着浓烈的欧陆风格的建筑上窥出痕迹。洁净漂亮的鼓浪屿虽然常住居民只有2万人,钢琴拥有率却居全国之首,有许多家庭是钢琴世家。图为从鼓浪屿上的日光岩俯瞰晨曦中的厦门岛,远处是著名的海沧大桥。
鼻头角 从基隆东行20余公里的鼻头角,刚好是东海与太平洋的分界点,也是台湾岛东西向海岸及南北向海岸的交会点,千百年来受到海浪不断的侵蚀,形成了极为完整的海蚀地形:海蚀沟、海蚀崖、海蚀凹壁、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地等随处可见,基面积仅为5平方公里,突出于东北角海岸,并与台湾岛最东的三貂角和最北的富贵角合称“北台湾三角”的岬角。
台湾省台东县成功渔港的渔民忙着把捕获的大鱼抛上码头。新鲜的鱼将迅速运到台湾的各个海鲜市场。摄影/宋布军
台湾省第一大港——高雄港 高雄港本来为泻湖及一些小港口和池塘的所在地,明末荷兰人曾在此活动,后来随着台湾安平港的开放,高雄港于1861年成为国际商港,但当时只是个简陋的小港口。现在则是吞吐量超亿顿的世界大港之一。
位于台湾屏东县的垦丁南湾是台湾著名的度假胜地,四季常绿,温暖如春。由于这里大量商店、道路、旅馆的修建,雨水将泥沙土冲入海里,对附近的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摄影/齐柏林
雅美人是台湾地区南岛语族的一支,他们聚居在距台湾本岛45海里外的兰屿岛上。兰屿岛是台湾第二大岛,在日占时期,日本人认为兰屿岛并无开发价值,而是将此岛列为人类学原始民族研究地区,禁止外人移入,使其与外界隔绝,台湾光复时,雅美人还基本上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到今天,这里依然保存着珍贵的原住民文化。摄影/齐柏林
“台湾谷仓”嘉南平原摄影/齐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