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中的雪松奇观 一年四季中,黄山冬季可见云海和日出日落的概率最大——在温暖的季节,层积云会笼罩峰顶,云雾起时一片混沌。可到了冬季,层积云的高度降低,登临峰顶,遂可见壮丽的云海景观。此外,黄山冬季阳光充足,日照时数长,是观赏日出和日落晚霞的最佳季节。五彩霞光投射在满山的雪松上,将鹤氅和羽衣变成了霓裳。摄影/陆开蒂
图7 山之魂魄 以石为母,岩缝中生长的黄山松笑傲风雪,坚韧挺拔(图6),这源于黄山独特的物候条件和黄山松物种的特色。花岗岩中的矿物质为黄山松的根茎提供了养料,树干中的树脂增加了它的坚韧性,不易折断,短密粗硬的松针又可以抗击山中风雪(图7)。
图9 山之霓裳 “黄山自古云如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黄山,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南北两坡日照差异大,局部地形对气候起到了主导作用,于是便形成了湿度大、云雾多的气候特点。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多达200余天,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都会形成波澜壮阔、漫漫无涯的云海(图8)。黄山地势高峻,丰沛的水气不断升腾,在寒冷的高空中形成云瀑,于两峰之间倾泻而下(图9)。
图6
图5 泉:山之美目 泉水是黄山明澈的眼睛。严冬,冰棱与流泉刚柔相济(图4);暑夏,泉水叮咚悦耳,让人觉得犹如醍醐灌顶(图5 供图/全景)。“山中一夜雨,到处挂飞泉”;无论气势磅礴的飞瀑,还是水花细溅的流泉,都是山间灵动的音符。李白游览黄山时,曾经饮酒听泉,醉卧石旁,看桃花流水,感慨此间天地已非人间。
图3 石:山之风骨 黄山的奇峰怪石若画在纸上,似乎非国画中的皴染技法不可,尤其对于那些山岩的质地。黄山的花岗岩,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的燕山造山运动中,在地壳中凝结的侵入岩就是黄山的胚胎。在不同的方位、时间和光线下,黄山峰石展现出迥然不同的颜色,加之白云增奇(图2),青松添色(图3 供图/全景),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图4
图2
黄山为何姓黄 黄山原名黟山,黟即乌黑,因其山色光泽黝黑得名。唐初时,才改姓“黄”。相传唐明皇听说了轩辕黄帝在此炼丹升天的传说,命改名以纪念。又有说法,改名是因为山中盛产黄精。黄精是百合科植物,又叫太阳草,古代在南方流传为长生不老之药,与黄帝之所以到黄山炼丹采药也有关。种种与得道成仙相关的改名原因,也成就了黄山蜚声中外的名气。
图8
24号洞又名“二十四柱”,洞门面向山路敞开,呈扁长方形,宽约50米,高约30米,进深莫测。洞内一片汪洋,深不见底。水中游鱼怪异。10余根巨方石柱,拔水而立,支撑着石壁洞顶。
35号石窟有地下宫殿之称。窟内有两处石池,一处积水深约3米,一处干燥无潮。极为怪异。
屯溪石窟群隐藏在浯村新安江南岸沿江的群山中,那里以前人迹罕至,而今一座100多米长的环溪索桥将两岸连接起来,使它成为新的旅游旺地。
屯溪石窟的特色之一是窟内石壁凿有许多纹路,仅对现已开放的3处石窟进行临摹便发现竟有18种花纹样式,上面为其中的两种。这种人工凿痕很像机器挖掘的痕迹,令人很难想象古人当时采用了什么技术。
在石窟清淤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历史遗存物,有土油灯、铁斧、铁戟、石器和青花瓷片。尤其是几块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碗碎片的底部,刻有“大房”、“三房”等字样,从这些瓷碗残片中,可以遥想当年聚族而居于石窟中的家族盛况。
屯溪石窟群目前查明的有36处,开放的仅有3处,但在连绵的群山中,在那树茂草盛的地方,很有可能还会有未被发现的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