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前旗首府敖勒召其镇距离牧场还有二十几公里的距离,所以我们决定稍作停顿,晚饭在敖镇解决。我们点了一大盘酸菜猪肉烩菜,乌日罕说她在北京最馋的就是这种烩菜,最主要就是由于其中的酸菜。
从银川机场到鄂前旗的牧场有100多公里,中途停车休息时,小小菜和乌日罕的女儿nunu撒野地跑,而我则注意到了脚下的一样“土产”——沙葱。 沙地上有许多野生的沙葱,这是一种西北人十分钟爱的食材,因味道浓郁,又被称为“蒙古韭菜”。它生长在旱地,自身却十分鲜嫩,轻轻一折,一股似葱似韭似香草、又夹杂着一丝甜味的奇妙油香就散发出来。辛香的沙葱可煮可炒、做汤做馅儿,拿来腌制又是上佳的咸菜,晒干后撒进肉汤,顿时香飘四溢。
“酸”是鄂尔多斯地区美食的精髓,酸菜更是其中的代表,在当地人眼中胜过山珍海味。而那些远离故土的当地人,就像乌日罕一样,对于那股酸香的回味,则是时刻魂牵梦萦。 沙葱与酸食,为当地人的饮食增添了独特的风味,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以外,这里的生活还有着一“辛”一“酸”的调剂,锦上添花。
我无数次去过内蒙,但还从未在真正的牧民家中住过,能在牧区体验道地的牧民生活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因此当我有机会随朋友乌日罕一同去她父母家的牧场时,我马上高兴地答应了,而且还要带着我的女儿小小菜一起去! 临行之前,乌日罕先给我打了“预防针”:鄂托克前旗靠近宁夏,沙地居多,并非我想象的那种青青大草原,牧区生活条件艰苦,怕我和孩子适应不了。我听罢却不以为意,我跟女儿都有着随遇而安的“优良品质”,放心吧!我们进牧场!
与白色食品“查干伊德”相对,蒙语中的“乌兰伊德”指的是红色食品,也就是肉食。为了方便贮存,当地人首选的方法就是风干。风干肉外硬里嫩,味道醇厚浓郁,最大程度地保留甚至放大了肉本身的香味,直接拿来吃越嚼越香。敖特根花阿姨用风干后的牛肉或排骨做成烩菜,只加入盐和沙葱调味便鲜美无比。
除了奶和肉,炒米也是蒙古人必备的食物。将奶皮掰成小块放进滚烫的奶茶,再加上一些炒米和风干牛肉,就成了当地最常见的一种“套餐”,解渴又解饿。当初成吉思汗领兵打仗时,这样的吃法可以快速为士兵补充体力,我在牧场的早餐也大都这样解决。 奶茶的奶香,牛羊的肉香以及炒米的米香,组成了我心中醇厚的蒙古滋味。
迎着浑圆温暖的落日,我们驶上归途。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沙地草场,车里放着欢快的蒙古小调,后座是孩子的吵闹和欢笑,拖斗上的篷布下是牧场的牛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几天的牧场生活很短,但足以让我回味一生。
到达牧场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第二天的早饭,乌日罕的妈妈敖特根花阿姨为我们准备了她亲手做的各种各样的奶食。在蒙语中,奶食被称为“查干伊德”,意为洁白的食品。发酵、静置、熬煮、搅拌、挤压、晾晒,当地人将这些看似简单的程序以不同方式排列组合,将牛奶制成酸奶、奶酪、奶渣、黄油、奶皮子、奶豆腐等品种丰富的饮品和食品,对于我这个奶食爱好者来说,这里简直是天堂,一碗热乎乎的奶茶下肚,浑身舒坦!
羊圈旁有一片沙地,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在牧场这几天,孩子们连午觉都省了,直到夕阳西下,我们才准备回住地。 经过几天的牧场生活,小小菜懂得和各种动物的相处之道,除了不再惧怕大黄狗,也懂得逗小牛。住在牧场的日子自然而充实,由于空气好我的鼻炎好像也暂时痊愈,整个人神清气爽。
乌日罕父母的牧场占地很大,午后羊群被放出去吃草,瞬间,羊群就消失在大草原上。牧场生活对于我这样的旅游者来说是新奇有趣的,但对于牧民或者牧场的经营者来说,牧场生活忙碌而清苦,而在小朋友眼中,牧场是个有无穷趣味的地方,永远不会无聊。 小小菜最喜欢一只被她起名为“yaya”的小羊羔,在一大群羊中一眼就能认出它,小羊胆小,等人靠近就跑开,而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多,小羊好像也渐渐放下戒备,愿意和我们亲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