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族:维新志士谭嗣同家族 传家宝:铜墨盒、端砚、印泥盒 家住湖南岳阳的谭士恺先生,平时最大的喜好就是书法艺术。在他写字的条案上,总放有三件文房——铜墨盒、端砚,和一个印泥盒,却从不使用。原来,这三样文房是谭士恺先生的高祖父——谭嗣同的遗物。图中位于最外侧的这方铜墨盒,正面镌刻有一幅山水画,一位垂钓者眺望远处青峦叠嶂,身后两株老树一株枯萎,一株发出新芽。画幅上方有“乙未冬日复生氏制”八个大字。“复生”正是谭嗣同的字号,而“乙未”年为1895年。这一年,30岁的谭嗣同正在写戊戌变法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仁学》。或许亲手所刻的老树新芽,正是谭嗣同对自己政治抱负的表露。 中间的这方端印,造型古朴简洁,是谭嗣同1989年赴京后,在宣南会馆居住时期使用的。另一件黄釉雕瓷福寿纹印泥盒,盖面中有圆形阳文寿字,四边各有一只蝙蝠,盒底有“大清光绪年制”底款,乃戊戌变法时,光绪皇帝赐予谭嗣同的信物。只可惜谭嗣同壮志未酬,便凛然赴死。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就义前,把这三样东西外加一把蕉雨琴,交给妻子李闰。李闰一直把它们秘藏家中,直到1929年去世。此后,谭嗣同的遗物被传给了李闰唯一的孙媳妇,也就是谭士恺的奶奶——当时年仅23岁的刘萍君。1949年,刘萍君因故由湖南浏阳迁往别处,随身带走了谭嗣同留下的这三样文房以及写给李闰的一封家书。至于蕉雨琴,因为不便携带,便暂时埋在了地下,有待他日取回。谭士恺先生说,极为可惜的是,解放后家人去寻琴时,琴身却因深埋地下,已经腐朽。而家书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祖母刘萍君捐献给了湖南省博物馆,所以现今自己手中只留有图中的铜墨盒、端砚、印泥盒,以及家书的影印本。 捐献出的这封家书,是1898年,谭嗣同得到光绪帝赏识,受召入京前,写给妻子李闰的最后一封信。深知此去生死未卜的谭嗣同,在信中叮咛妻儿务必“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常俭免得人说嫌话,至要、至要”。这封当年谭嗣同给夫人李闰的勉文,如今被谭家后人奉为家训,代代践行传承。(摄影/朱辉峰)

我的传家宝

推荐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