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张建平
东台鲍氏长房三十代孙鲍训声家。
徽州俊采星驰。仅绩溪胡氏一族,明朝便出过两个六部尚书。图为绩溪龙川的奕世尚书坊,建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为南京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宪宗而立。二人登科时相隔60年,故名之曰“奕世”,即一代接一代之意。坊上的“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的题字,出自书法大家文徵明之手。旧时徽州有个规矩,从商为官者要向宗族捐资,以便使宗族能够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提供所有的经费。人常说徽州多才子,大概与此番善举不无关系。
为了走出山的包围,在徽州“十户之村,无废诵读”。而扬名立万的商人们考虑到后世子孙的出路,也往往不惜重金回乡修书院、办教育,甚至捐助学子膏火费。图即为歙县雄村的竹山书院。
无徽不成镇。整个长江沿线被鼎盛一时的徽商渗透,尤以扬州为徽商聚集的大本营。婉约的扬州园林,主人大多正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徽州盐商。呈坎罗氏便是其一。图为罗氏建于徽州老家的祠堂人称“宝纶阁”,寝堂包袱梁上的图案采用天然矿物颜料绘制,五百年来始终光亮如新。
在水路之外,其时尚有九条驿道通往四方。箬岭官道初建于隋大业年间,连接古徽州府与安庆府、南京府。驿道设置关口。据说当年安徽道台惠征之女兰儿赴京选秀,走的就是这条官道。兰儿即是后来的慈禧。
登源河上的板凳桥,勾连起徽州乡民离家回家的路。登源河,是新安江最重要的源头之一,亦是旧时徽商闯荡天下的起点。
徽州七山一水三分田,被大山牢牢困住的徽州人,在土地里掘不出更多的活路,出外打拼挣钱,便几乎成了讨生活的唯一办法。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年纪尚轻便要离乡经商的无奈,是山水赐予徽州的独特人生。
十一岁时出外谋生的鲍志道,几十年辛苦打拼下来,终于成就了万贯家业。清朝嘉庆年间,任两淮盐运总商的他,用十七两黄金的高价,请来两位宫廷画师回乡为鲍家先祖及长者画像。图3这幅《鲍氏祖容像》,绘制过程长近两个月 上有鲍氏先祖四十九人。咸丰时为避太平军兵火,被移至江苏东台鲍家钱庄保管至今仍存于东台鲍氏长房三十代孙鲍训声家中。
图是箬岭官道的三岔口,向右通往杭州、临安,向左通向南京、扬州和苏州。
家族拓展训练 聚族而居的徽人极重视家族凝聚力,每逢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徽州各村庄都会组织一些家族活动,各家都要出人出力参加。图为歙县叶村的宗族活动“叠罗汉”,每年春节,叶村人都会进行这项活动,以向鬼神展示家族的阳刚之气。这项活动对力量、技巧和合作都有极高的要求,族里的青壮年在排练这个节目时需要团结一致、通力合作方能取得成功。 摄影/张建平
厅堂陈设的玄机 这是承志堂的前厅。作为整个建筑中的核心厅堂,这里是展示主人文化品位的重要区域,故而悬挂着若干幅书画及楹联。八仙桌上的几样器物,东置花瓶,西置明镜,中间放置自鸣钟,可谓“钟声瓶镜”,寓意着主人“终身平静”的内心诉求,是徽商群体“贾而好儒”的自我陈述。 摄影/张建平
大俗大雅,徽派木雕 这是商字门上的木雕——《三国演义》的戏文场景,以深浮雕为主(摄影/姚军)。徽戏是徽州人的主要娱乐之一,故而成为广受欢迎的木雕题材。此图之下则是厅前阑额正中的“唐肃宗宴官图”局部,中间几组人物正在下棋,而最左侧的两人则在掏耳朵,体现了徽商亦俗亦雅的独特品位。 摄影/张建平
读书好,效好便好 安徽各州县缺乏大面积可耕用地。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时代,徽州的青年才俊,要想安身立命,指望躬耕之道是行不通的。“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一副对联道出了数百年来徽州年轻人寻找出路的不二法门。图为黟县卢村志诚堂隔扇门裙板木雕,表现的是一个学富五车的读书人不耻下问的场景。 摄影/张建平
图为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卢村一处徽州古民居内部的生活场景,孩子们的身后,是透雕回纹草龙图案的木雕窗扇(摄影/张建平)。
“观棋烂柯”里的斧柯已烂,雕刻着这个故事的石雕仍存 徽州石雕所用石料多为青石,质地坚硬而细腻,经历几百年风雨侵蚀仍栩栩如生。不过受雕刻材料本身的限制,石雕题材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图为一件博物馆馆藏的石雕精品,上面刻的是观棋烂柯的故事:一位农夫误入仙境,旁观仙人下棋的时间里斧柯已烂,人间岁月已过百年(摄影/张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