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家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11期 作者: 王旭辉 

标签: 民族与宗族   历史拾遗   风云人物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的开端。290年后,鲁国的一户孔姓人家诞下一子,起名孔丘,自此之后,这个人以及他身后庞大的子嗣群体,便成了中国历朝史书中不可不提的人物。儒学鼻祖、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们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孔子的功绩,甚至很难用万语千言来总结孔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在此仅奉上一组来自曲阜孔庙、孔府的照片,以求管中窥豹,一睹这个天下第一家族垂范千载的气概。
孔庙大成殿
这里是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山东曲阜孔庙。图中这座建筑,是孔庙内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大成殿。它面阔9间,进深5间,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此殿始建于北宋年间,因孔子之学养集先贤之大成,故名“大成殿”。清雍正年间重修时,皇帝下令按紫禁城的规格设计建造,并挑选内府名匠进行施工,完工后又重颁御书“大成殿”匾额。目前我们看到的正是当年重修后的建筑。大成殿回廊环立28根雕龙石柱,前檐10根柱高6米,直径0.8米,每柱雕双龙,两侧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柱为八棱八面柱,每面浅雕九龙戏珠,每柱共有72条龙。据说,因大成殿龙柱雕饰超过皇宫,害怕皇帝怪罪,当年乾隆皇帝来祭孔时,人们特意给石柱包上了黄绫。
孔庙十三碑亭
曲阜孔庙的第六进院落里,耸立着13座高亭,南八北五,分作两行,因大多数以赑屃(bìxì,一种像龟的动物,石碑基座多雕刻成它的模样)为趺,故习称“十三碑亭”。它们皆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亭内保存了自唐以降所立的石碑57通。碑文大多是历代皇帝对孔子的追谥加封和有关祭祀修庙的记录。其中体量最大的一通石碑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连同碑趺共重65吨。此碑石料采自北京西山,刻好后沿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运往济宁,再由济宁运至曲阜。仅后一段就征用民工600人,耕牛443头,耗时15昼夜,花费库银600余两。
孔府重光门
孔府,是孔子后世嫡裔子孙世代居住的官邸。图中这座看似不起眼的门楼,孤零零地坐落在路中央,它是孔府内所有建筑的重中之重,是堪舆师口中事关整体建筑风水的命门。这是重光门,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过去只有在孔府大典、迎接圣旨或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会在十三响礼炮声中缓缓开启。这种门又叫“塞门”。根据《周礼》,只有帝王及诸侯王方可设立,否则就犯了僭越之罪。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平子曾在家中设立“塞门”,并用八佾舞于庭,就被孔子呵斥为大逆不道之举。事过境迁,恐怕就连孔子本人也不曾料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家地位被逐渐抬高,以至于孔庙大成殿内的孔子坐像,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享用了天子级别的待遇,而在孔府内设立重光门也再无僭越之嫌。
孔府遗物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帝到曲阜祭孔,回京后,将内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赐给孔府,以便在国祭时陈设。图2中的蟠夔敦、图4中的木工鼎皆为御赐祭器商周十供之一。而图3则是孔府收藏的金壳蝉表。孔氏家族遵循祖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饮食器具上也力求精工细作。图1为孔府珍藏的400余件满汉全席餐具中的一个,系铜锡材料制作而成,上层盛菜,下层盛热水,利于保温。
宋代之前,除唐玄宗曾一度封赐孔子嫡裔为“文宣公”外,孔子嫡裔的爵位一般是侯爵。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仁宗皇帝赐给孔子第46代孙孔宗愿“衍圣公”的封号,寓意孔子嫡裔能子孙昌盛、枝叶繁茂,并能很好地继承儒家思想,使之圣道不衰。明清时期,衍圣公的社会政治地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一品官员,上图为明代衍圣公佩戴的铜丝编织的五梁冠,其上装饰有金质的簪花、双凤。左图中的牙雕衍圣公朝参牌亦为明代遗物,系文武官员出入禁门时佩戴之用。
孔庙德侔天地坊
孔庙第一进院落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东为“德侔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两个词的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同天地一样大,他的思想是空前绝后的,从古至今引领着人们的行为。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