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 艺
历尽沧桑的奢侈之作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12期 作者: 田因 

标签: 文化符号   文化遗产   迪庆藏族自治州   通州区   襄汾县   

这是一个用GDP度量成功的时代。艺术沦落为商品。手艺人原有的个性和情感、质朴与天真、坚持和守道,在“利益最大化”的驱赶下,消失在一批批模样雷同的待售品里,无影无踪。不知从何时起,安静地构思、悉心地揣度最适宜的方法和选材,竟成了一桩奢侈的事,而玩意儿中能称之为“玩艺”者,更寥寥可数。我们自是无法苛责寻常人对财富的渴求,但在被贴上商品标签的同时,应当有所坚持和保留,保留什么?当然是原来就有的东西。

我曾有幸认识王世襄先生,他是人所称道的“大玩家”。王老虽也有一堆学衔、职衔和头衔,但令他名声大噪、影响深远的,还是他的玩艺。他玩鹰、玩狗、玩漆器、玩竹刻、玩葫芦、玩鸽哨、玩明式家具玩出了一个全世界明式家具热——据说有上千万人由此从事于传统的中国古典家具制作。

文人介入工艺,参与实用器皿的制作,紫砂是一个特例。为了表现内敛谦和的文人气质,设计师芹泽在为紫砂壶设计“壶衣”时,从众多面料里选中了东北出产的柞蚕丝。柞蚕是北方特有的蚕种,以“柞树叶”为食。柞蚕丝不像桑蚕丝那般光泽鲜艳,却在略显粗糙的外表下透着古雅沉稳的韵味。经过山西丁村女人们的缝制,又使这件“壶布衣”有了大地的厚实与农人的朴拙。

无论是玩意儿还是用器,让人玩得起来,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玩者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如王老;一是制作这些物事的人,如何赋予这些实用之物以美的价值,触人心灵,泽被后世?我有幸认识了一些制作者,从他们的故事里,或许可以说明一二。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