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状元的考试之路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6期

标签: 古代生活   

唐代的科举考试的整体流程相比后代王朝要简单很多,一般只需经过州县考试合格,就可参加中央考试。另外由官办学校保送的考生也可直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尚书省试。唐代考试科目很多,有明经科 (主要考经文的记忆)、学究一经(表示学通一部经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等。唐代是名副其实的“设科取士”。但除了明经科、进士科(考察诗赋、兼考一些经文)外,其他的杂科名额既少,仕途也窄,应试者多不热心。由于唐代最受追捧的进士科以诗赋考试为主,使得唐代文学大盛。另唐代也曾有过不定期殿试。
宋代科举考试的流程相比唐代越来越完善,规则也逐渐严格。考试科目经过改革,从科目众多改为由进士科一科取士,后来的元、明、清皆因循此制。由于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加入了殿试环节,所以在殿试中取得功名的人都成为“天子门生”,统治者由此加强了对有知识的学子精英们的控制。另外,由于考试中越来越重视策论和经义的考察,使得宋代文学中的散文成就登临高峰。
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相较唐宋更加复杂,制度也逐渐趋于完备。唯其考试模式以八股文取士,使得学术研究逐渐停滞,不及前朝。明清时代的逐级考试制度日趋复杂,尤其到了清代以后,在乡试和会试之后还一度要加复试,以防止各种冒名顶替和学有不实的情况。科举考试是王朝统治者笼络读书人的一种方法,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士比较公平和公正,得中进士者多被授予翰林之职。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出不少出将入相的优秀人才。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