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断想
从考古一角看历史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10期 作者: 王炳华 

标签: 古城   新疆   

文献中的历史, 多存作者的主观追求;考古遗存十分残碎,却没有主观注入,是偶然失落的历史鳞爪。因此,从考古一角看历史,有时会有不少出人意料的新得;与相关文献比照研究,也总能品味到别一番滋味。
撰文/王炳华
从事新疆考古40余年。曾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导。作为中国考古学家,是进入罗布泊荒原第一人。

古代中国,东、南为大海,北为砾漠,西向拓展相对为坦途,且面对着诸多异质经济文化实体,可激发交往之需。因此,古代中国西向交流,是开拓极早的。去今近4000年前的小河墓地,可见只产自东、南海域的海菊贝珠;去今3200年前的商朝妇好墓,出土产自昆仑山的玉石,且数量不少;古代伊朗、印度称中国为“秦”……这些资料提供的历史信息是:早在秦、楚,甚至周、商王朝,中原大地与新疆,甚至波斯、印度、阿尔泰山以北的草原王国,已存在不少经济、文化交往。从这一角度看“张骞凿空”说,多的只是对西汉王朝举国家之力,拓展与中亚西部交往的颂扬,却并没有完整、准确地显示汉以前中原与西域间历史发展的实际。


责任编辑 / 陈惊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