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摄影
黑镜头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08期 作者: 李林夏 

标签: 生物地理   

一名真正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应该熟悉拍摄对象的行为习性,懂得如何不使它们受到影响和伤害。随着摄影器材的日益发展和普及,中国热衷动物摄影的人群也日渐壮大,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另觅旁门左道,他们为获取图片甚至不惜伤害动物的生命。如今动物摄影作品看似百花争艳,实则鱼龙混杂。面对这些纷繁的图片,我们该如何甄别?
雏鸟何以站立嫩枝
寿带鸟悬飞空中,喂食破壳不久的雏鸟。摄影师在巴基斯坦的一处盐湖附近拍摄到这张照片,那是一只雄性的寿带鸟,它飘带般的尾羽明艳如火,整洁的画面不仅极富视觉冲击力,更弥漫着父子间的温情。可是很遗憾,深谙鸟类行为学的研究人员纷纷对图片内容提出质疑—雏鸟羽翼未满,尚无飞行能力,它是如何爬上枝头柔嫩新叶的呢?很多人推测,摄影者是把雏鸟从巢中取出,强制摆放在叶尖的,另外为了保证画面构图的干净,拍摄者还把树枝右侧的一个小枝条给掰掉了。精彩瞬间的背后,寿带雏鸟的命运让人担忧,图中喂食的父亲,不知在摄影者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真实的心情会是怎样。摄影/Bank Bhalwal
断翅的蝴蝶
用喷壶喷水来模拟露珠的效果,是一些人拍摄昆虫时常用的手段(图1 摄影/刘馨阳)。
但是很多时候动物并不会像模特一样任由摆布,当你算计好光线、景深和构图,拍摄对象可能已经隐遁无踪了。这样的情况在拍摄蝴蝶等飞行能力强的昆虫时经常发生,所以一些拍摄者先用捕虫网把蝴蝶捕到,然后手指用力,捏损其胸部的飞行肌,蝴蝶短时不会死去,它可以爬行,可以抱握枝叶,却再难展翅飞翔。在高山上,摄影师程斌曾经为拍摄一张绢蝶自由飞舞的生态照而苦等数日(图2 摄影/程斌)。
这是一类名贵并且受到法律保护的蝴蝶,但在个别摄影爱好者的手中,它们同样难以逃脱被捏伤的命运(图3 摄影/刘馨阳)。

十年前,我拥有了一部小数码相机,每当我看到心仪的动物摄影作品,我都会心驰神往。可是没想到刚喜欢上动物摄影不久,就遇到件让我开眼界的事。那是一次网上摄影大赛,金奖作品的画面构图是:几只红蜻蜓围绕花苞初露水面的荷花飞舞,它们或停落,或悬停,或转身飞舞,神态各异,色彩灵动。我略懂图片的后期处理,经常要用Photoshop等软件修整图片,我发现,蜻蜓的身下,隐约有被修改的痕迹。

一位经验丰富的昆虫摄影师为我解开了疑惑:拍摄者事先捕到几只红蜻蜓,逐一用细线拴在蜻蜓胸部,然后让助手跳进荷花池中,像放风筝一样控制着蜻蜓飞舞,从而拍得这张作品。最后要做的,就是用软件把蜻蜓身下的细线神不知鬼不觉地清理干净。我知道如今很多摄影比赛设置的奖品和奖金颇具诱惑,除了物质奖励之外,获奖者更对这种被无数观者赞叹的氛围非常享受。可是这张获奖作品还是让我产生了疑惑:为了获得精彩作品,如此处心积虑究竟值得吗?

责任编辑 / 高新宇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