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龙湾
越南最美的地方
早就知道越南有一处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的景观——下龙湾,我相信联合国自然遗产目录的权威性,那上面的景观,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尽管早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当下龙湾出现在我面前时,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铺展开来,海上矗立着一个个千姿百态的石峰,说是峰,也可以看作是岛,上有绿树、灌丛点缀萦绕。此时,海上飘起薄雾,一处处石峰忽隐忽现,神秘极了。中国人到越南旅游,一般都要去下龙湾,下龙湾因此获得了一个“海上桂林”的称号。下龙湾与桂林确实有共同之处,例如:它们都是石灰岩被水溶蚀而成的喀斯特地貌。它们的不同之处是桂林没有海而有漓江,下龙湾则是一片海上的景观。下龙湾恢宏壮美,桂林则精美玲珑。
下龙湾分东西海域,西部是下龙湾,东部叫拜子龙湾,这两个海湾合成一个整体,包括数以千计奇形怪状宏伟壮观的大小岛屿,总称为下龙湾。目前下龙湾列入自然遗产保护区域的面积为1553平方公里,查清的岛屿有1969座,总面积562平方公里。湾内被划为严格保护圈的面积有434平方公里,岛屿788座,已命名的460座,尚有328座没有命名。
下龙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995年才成立,是广宁省的省会。当地的官员告诉我,越南政府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下龙湾的知名度,才在原省会鸿基市的基础上扩建并将新的市名定为下龙市的。现在的下龙市由鸿基区和拜寨区组成,这两个区隔着一个名叫绿门峡的小海峡相望,来往需用轮渡。鸿基是居民、行政、商业、文化、教育中心,而拜寨是新发展起来的旅游中心。我从北边来,先到鸿基区,再渡海进入西边的拜寨区。其实下龙市很小,两个区都沿着海岸伸展,狭长狭长的,感觉也就是一条马路从头走到底。
海上人家
我在一家临海的小旅馆住下。这是一家正式开业才一个月的私人旅馆,四层楼房,长方形格局,是一座典型的越南北部城镇居民住房。旅馆外挂着一个大招牌,分别用中文和越文写着店名,中文名叫“向日葵旅店”,很好听的名字。我发现下龙市的旅馆招牌都会写上中文名字。旅馆的一层是大堂和小餐厅,二、三层为客房,四层则由屋主自家居住。客人也可以上到四层屋主的房间坐坐,喝喝茶,聊聊天。主人很友善也很客气,用简单的中文与我交谈,主人说:越南以前不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实行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放开对私有经济的种种限制,我们这个旅馆的出现,也是托了这股改革风的福。
走在下龙市街头,那些私人公司、商店如雨后春笋,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连海上渔民也发展起了自己的个体经济。
在下龙湾中有许多小小的竹船、木舢板穿梭在各个岛屿之间,有的则紧追着游船兜售生猛鱼虾、螃蟹等,这些都是靠简单捕捞工具以捕捞为生的穷渔民。而那些比他们富裕的渔民,则是将大渔船改建成游船,像我们所租用的这艘船,足以坐上十几个人。以前可不能这样,一切工作统一安排,收入统一分配。现在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是自己安排,而劳动所得除了按规定上交一点费用后都是自己的。我问过许多渔民,他们都说这些年的收入比以前提高很多,现在每年来下龙湾的游客越来越多,收入也在往上涨。下龙湾的海上渔民,可以说是属于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生活状态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最能反映下龙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虽然收入提高了,但他们依然按照自己的传统方式生活着。一般是全家同住一条船,煮饭、吃喝、睡觉、会客都在船上,能在岸上有房子的很少。船老大告诉我,很多9、10岁的小孩都没上过一次岸,很多渔民不识字,对岸上的生活知道得甚少。来了大风暴雨,就把船泊在岛脚或者进山洞躲避。通常情况下,渔民会将捕捞到的最好的鱼卖给游船上的游客,其余的才卖给渔市或自己吃。
渔民们往往在背风的海区和山洞旁宿夜。这样也就慢慢地使渔民们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一些渔村。船老大告诉我,在唐鹅洞、贞女洞、三坑洞、万风洞附近都有小渔村,大约有300户,1500多人。
下龙湾能保留这么一个独特的渔民群体,与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虽然100万年来,下龙湾海面多次上升、下降。但是,近3000年来,下龙湾水位几乎没变,在数以千计岛屿的屏蔽下,海面风平浪静,海水含盐量高于平均值,加上水面下的大量暗礁和地下水流,陆地上又有10条大小河流注入海湾,使得水下形成了各种生态系统,聚集其中的生物丰富而多样,为渔民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下龙湾的溶洞
我们的游船在一座座石岛中穿梭,发现那种远看塔石如林的感觉没有了,仔细端详每座石岛都不一样。有的如刀砍斧削的千仞绝壁,有的像雄伟壮观的城池宫殿,有的若孤舟垂钓的老翁,有的似婀娜多姿的窈窕淑女。更有趣的是,船行天宫、木头洞以南3公里处,海面开阔起来,有两座高12米的小石山紧挨着,像两只展开翅膀的斗鸡,被当地称为斗鸡山或双鸡石。由于越南人喜好斗鸡,这形象遂被用作下龙湾的标志。这让人体会到一种传统的、民间的文化力量。受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影响,东方文明的独特性表现得如此地出神入化。
置身海上石岛间的另一个感觉是山岛时而密集,时而稀疏,似乎有些杂乱无序。当我摊开地图,发现它们在海上的排列近乎成平行的弧形,下龙湾管理委员会的范黄海解释道“这种有序的排列首先归功于造山运动。” “下龙的最近一次大规模造山运动发生在什么时候?”他思索了一下说:“是在1000万年前,就是这一次造山运动造成了今天下龙陆地和海上的山脉厚达1200米的石灰岩。这巨厚的石灰岩中,夹有大量杂质的疏松岩层最容易受到侵蚀,特别是下龙石山为平行分层结构,一旦溶蚀,只要轻轻震动,外层石灰岩就会产生断裂,留下刀劈似的断面。”我一边听着介绍一边观赏,在那些粗糙的山壁上,确有刀劈似的断面,而那些重重叠叠的巨石,更给人摇摇欲坠之感。
在下龙湾,围绕着一个个大岛的是星罗棋布、形状奇特的小岛。这些岛屿中,隐藏着很多大小不一的溶洞,其中有不少是在数十米高的峭壁上,成了下龙湾一大奇观。由于许多岛屿荒无人烟,所以目前探知的山洞不多,时不时就会有人发现新的山洞,这也成了下龙湾一大趣事。许多探险者、洞穴爱好者更是乐此不返。
我们登上了木头岛的天宫洞和藏木洞。天宫洞的洞口很小,离海面25米高。洞外树木茂盛,没有道路,因此,虽然离岸不远,但直到1993年才被发现。这是迄今下龙湾发现的最美的洞穴。入内,豁然开朗,洞内面积5000平方米,构造复杂,分为多层多间。无数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和石笋随处可见,令人如至仙境。藏木洞靠近天宫洞,洞口呈海星形,离海面20米。洞内有深邃的岔道和多间的空间。第一间高20多米,第二间较低较窄,第三间开阔,有一个清澈的水洼,中央竖立一钟乳石柱,高20多米,非常壮观。洞口处立有一块高1米多的石碑,依稀可辩刻有汉字,只是已模模糊糊,反复猜测也无法读出,成为我们此行一大憾事。
下龙湾岩岛有如此多、如此大的溶洞,主要还是海水所起的作用。因为海水含有大量盐份,日夜不停地受海浪和暗流的冲击,使山脚被侵蚀,露出很多空隙、缝隙。从空中降下的雨水顺着缝隙流进岩石中进行淋溶侵蚀,并与山脚下的海水浸蚀形成夹击,使山心的岩石相继跌落形成了溶洞,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
“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高出海洋20几米的溶洞,在形成之初,洞底与海面的高度几乎相等。后来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壳被抬高和海侵的变化,造成今天有的山洞比海平面高出许多。我们已在许多的岛屿上发现山腰保留着水痕,也就是地质时期水位痕迹。”范黄海认真地介绍着。
下龙湾,不仅展示了它的美丽,更展示了大自然的威力,这是人类无法阻挡的力量,主宰着自然界的一切变化,是人类不得不去正视、面对的。
从海上回到陆地。坐到岸边看下龙湾,与在海上有着别样的感觉。所谓沧海桑田,这在地球上反复演绎过的故事,已被几十年来在下龙湾地区所做的考古工作完全证实。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越南和世界各地的考古工作者陆续在下龙湾沿岸和岛屿上发现了许多原始人的遗址。其中有柴堆化石、弄断了尾部的螺壳堆、兽骨和人骨化石、原始劳动工具和石制装饰品。研究证明,一万多年前就有原始人生活在下龙湾的山洞里。目前在一些岛屿上发现了淡水贝壳、溪螺壳沉积层,证明了这些石山曾一度立于淡水河溪旁。专家们推断,7000多年前,海水推进淹没了下龙地区,古代居民们只好逃离,迁至更高的平原和丘陵地区。这些古代居民所创造的下龙文化也被茫茫大海所淹没,深藏在现在的下龙湾海底。
对下龙文化遗址的考古工作一直在进行之中,近年还有许多新的成果出现。如果有更多的文物出土,有更科学的史料证明下龙文化的价值,说不定下龙湾会从目前单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变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呢。
海上峰林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会不会有一天,下龙湾又变成了陆地,而桂林却退成大海呢?将下龙湾誉为“海上桂林”有无道理?我带着这些问题查阅了有关资料,并请教了专门研究喀斯特地貌的专家宋林华教授。
下龙湾原是一片喀斯特峰林平原,约在3000—5000年前全球性海面上升,使这片峰林平原逐渐被海水淹没,变成了今天的样子,由于它的形态与我国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很相近,故有的人将其称为“海上桂林”。
桂林和下龙湾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3.9—3.7亿年前的晚古生代石灰岩中,在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下,水对石灰岩产生强烈溶蚀作用,逐渐发育成山坡陡峻的喀斯特小山。在渗入石灰岩的地下水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规模的地下河系统。地下水位的下降或地壳的上升使原来充满地下水的地下洞河,逐渐变成了干洞。特别是从非石灰岩地区流来的地表水,对石灰岩进行强烈的溶蚀作用,不断使石山坡后退并使一些低矮石山逐渐被蚀平,而那些较大的石山屹立在平原之上,没有被破坏的洞穴依旧保存在小山中。这就是今天我们在桂林到阳朔一带看到的宝塔一样的带洞石灰岩小山矗立在平原上,人们称这为塔状喀斯特平原景观。如果有一天,沧海桑田的演变发生在桂林,那么这些带洞的塔状小山就会像今天的下龙湾一样,形成海上独秀峰、象鼻山、骆驼山等。
实际上,今天下龙湾小山中的各种洞穴就是在沧海发生前形成的。所以在下龙湾石灰岩洞穴中有许多生物化石和人类活动的遗迹,有力地证明了下龙湾过去曾是陆地。
离开无法尽述壮观美丽的下龙湾,我开始思念起它来。此时我又想起了越南作家原玉的话:“人一生中起码要来一次下龙湾,好体会和相信生活是无穷无尽的。在这里,凭着最简单的石、水二字,大自然写下了歌颂世界长存不衰的诗篇。”
责任编辑 / 李志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xi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