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是否曾经“游移”?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10期 作者: 萧凌波 

标签: 若羌县   观点地理   考古地理   历史地理   

干涸的罗布泊底,偶可见到大片芦苇枯枝铺满地面,依稀昭示着这里曾经的水草丰美。罗布泊——这曾经飘满芦花的西域仙湖在上世纪60年代彻底干涸了,从那时算起,这些芦苇已死去将近半个世纪,它们与坚硬的盐壳胶结在一起,逐渐成为了荒原的一部分。摄影/孙志军
斯文·赫定 
瑞典探险家、地理学者
罗布泊地区存在一南一北两个沉积中心,北面的在楼兰古城东南、南面的在喀拉和顺,塔里木下游河道如钟摆一般前后摆动,便造成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河道摆动和湖泊游移的驱动力,来自因泥沙淤积和风力侵蚀造成南北地势的彼此消长。有水的河道和湖盆淤积升高,无水的则受到侵蚀而海拔降低,两边高差达到一定程度,水势便由高就下,有水和无水位置互换,如此循环。对此假说,西方探险家看法不一。比如,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就认为罗布泊不是“游移湖”而是“盈亏湖”。两千年前这里原是内陆海,面积极大,将南北两个湖盆都包括在内,后因气候变干而渐渐收缩,残留一个小湖,中世纪气候变湿,水量增加,又变为大海,经过第二次变干,现在只保存南部的湖泊(喀拉和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纷纷来到罗布泊,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罗布泊位置、大小、形状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的世纪之争,其中,斯文·赫定的“游移湖”观点便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猜想之一。转眼100多年过去了,历经新一代中国科学家的多年探索,罗布泊的位置早已被牢牢锁定在楼兰古城东南的那片洼地中,“游移湖”的说法,也已经不再被人提起。如今,曾经的仙湖已经干涸了近半个世纪,但这片广袤的盐壳,仍然是众多学者以及探险者关注的热点地区。

20世纪初叶,罗布人在塔里木河下游捕到的一米多长的大鱼。1959年,新中国科考人员在罗布泊也有类似的经历。
1934年,罗布人在因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而重新注满水的罗布泊中用船桨捕鱼。水面虽然辽阔,但水深却刚刚没过脚面。供图/杨镰
这是斯文·赫定在喀拉和顺记录数据时留下的一张照片,他是一名优秀的测量员。当赫定发现罗布泊洼地比喀拉和顺低之后,他推论那里才是最主要的一片湖区,喀拉和顺不过是罗布泊的游移湖。
这是1959年中科院新疆综合考察队罗布泊小组在湖心岛上拍到的一张照片。小岛高出水面1—2米,三面环水,湖岸已经结出灰白色的盐壳。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人类最后一次拍摄到荡舟罗布泊的画面。摄影/赵济

“游移的湖”?

近代中国的不少事情,现在说起来都未免让人心情复杂。

责任编辑 / 高新宇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