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水利能跟都江堰媲美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第01期 作者: 王杰 

标签: 青铜峡市(小坝)   青铜峡市(小坝)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是人们熟知的俗语,这“唯富一套”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除了自然的恩宠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一直孜孜不倦地做着努力: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先民们在这里兴修水利,开创了自流灌溉、无坝引水等水利工程奇迹,这些创造性的水利工程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相比也毫不逊色。
“天下黄河富宁夏”。在黄河的滋养哺育下,在历代宁夏人开渠引水的不懈努力下,地处西北半干旱地带的宁夏却成为我国著名的粮食产区。在永宁到银川段的黄河两岸,遍布着良田,黄色的油葵花田、深绿的玉米田、浅绿的麦田交织在一起,就像为大地披上了一条锦绣地毯。摄影/张春荣
宁夏灌区是我国特大型古老灌区之一。在无坝引水时代,唐徕渠是宁夏灌区最大的一条渠道。它开凿于汉,复浚于唐,对西夏的农业生产曾发挥过巨大作用,后历经元、明、清数次整修疏浚,到雍正时期共灌溉原宁夏、宁朔、平罗三县田地345780亩。
唐徕渠自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下引水,通过长达16里的引水,引黄河水入渠,渠口宽20丈,可引黄河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水量。渠口后方筑有功能相当于溢流堰的“大跳”和三道退水闸以及一座正闸,正闸梭墩尾上还刻画分数,标测水位,兼察淤澄。引水是将卵石装入筐内在水中堆积而成,中间填充柴草加固。闸门则是通过在石闸墩间“插杠子”的方式来调节过水量,需水量大时,向水中多插入几根木杠子以阻挡过水,需水量小时,则把木杠子排列的稀疏一些。“插杠子”是个技术活,需要技巧熟练的老河工才能完成,否则很容易连人带杠子被卷入湍急的水流之中。
曾经的唐徕渠无坝引水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精巧,足可以和都江堰相媲美。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古老的无坝引水退出历史舞台,昔日胜景不复得见(上图 摄影/徐胜凯)。我们咨询了宁夏水利部门的专家,辗转找到1936年的唐徕渠渠首平面图,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复原,以期能为读者初步展现一下唐徕渠昔日的风采。

从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奔腾而来的黄河,过宁夏境内的黑山峡不远,河面突然开阔起来,恣意流淌的河水穿越沙坡头向东,然后纵贯了整个宁夏平原。

水车是使用在黄河沿岸的古老提灌工具,在往昔的岁月里,它也曾是宁夏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银川和中卫的黄河两岸多有它们的身影。现在水车已不再使用,只是作为富有纪念意义的代表物依旧矗立在黄河岸边。摄影/王正明

流淌在宁夏境内的这不足400公里的黄河河段,几乎被视为宁夏的生存基础。“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地方,它的东部是毛乌素沙地,西部是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贺兰山西北还有乌兰布和沙漠,但这块人工绿洲却很富庶。为什么?这就是黄河带来的。”宁夏大学教授陈育宁对我说。

责任编辑 / 张璇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